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张云 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

中美逆境中坚持对话沟通的重要性

2024-04-26
张云.jpg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到访中国,这是他时隔一年再度访华,也是中美关系处于逆境背景下的一次访问。就在他抵达中国的同时,美国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其中有20亿美元用于为台湾地区和其他地区盟友提供“对外军事融资”。不仅如此,本月,美日菲峰会联合声明对中国在南海活动表示严重关切;七国集团外长会议声明对中俄关系表示严重关注;布林肯则批评“中国赞助冷战后欧洲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

以上不禁让人联想起三年前的安克雷奇中美高层对话。当时美国提出从实力角度出发和中国对话,此次美国又在布林肯访华前积极强化同盟,塑造中国威胁的国际认知,似乎是从实力角度对话的重演。如此逆境下,中美对话还有必要吗?会不会各说各话,进而加深分歧?

笔者认为,中美关系的确处于挑战频发的逆境,但需要从战略和更广视角来看待逆境中的沟通。中美在逆境中保持对话不仅必要,而且有意义,因为,中美对话有双边,地区和全球三重听众。

首先,中美在逆境中坚持对话是为了管控“战略误认知”(strategic misperception)扩散的风险。习近平主席在与拜登总统通电话时候指出,“战略认知”是中美关系必须扣好的第一颗纽扣。拜登总统多次表示无意发动新冷战,但美国无论在涉台、涉海问题上的动作,还是在经济安全名义下的各种措施,都让中国感到美国的对华认知是不断向敌手定位倾斜。这种对华“战略误认知”又在七国集团、北约和各种小多边盟友关系中不断重复,导致其负面性逐步升级。中国坚持在逆境中和美国对话,就是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困境。中国不仅要坚持中美对话,还要积极与美国盟友对话,这也是为什么德国总理、荷兰首相近期陆续访华。

第二,中美在逆境中坚持对话将为东亚地区一体化注入安心和信心,引发地区听众的积极共鸣。东亚地区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得益于和平的地区环境,是建立在一种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之上。中美如果持续对抗,将导致地区分裂,而新冷战不符合地区国家利益。当年冷战中,东南亚国家通过建立东盟,对集团政治和阵营分裂说不,成为发展中国家地区合作战略自主的典范。冷战后,以东盟为中心构筑的多边机制(以对话求和平、在一体化和相互依存基础上谋繁荣、包括中美在内的大国参与)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奇迹。如今,亚洲又迎来新一轮地区一体化浪潮,RCEP已经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中日韩合作也开始重启。中美对话与本地区国家要团结不要分裂、要一体不要脱钩的基本愿望是一致的。去年中美旧金山会晤后,东盟就曾专门发声明表示欢迎。

第三,中国坚持逆境中与美国对话沟通,对全球南方国家具有感召力。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全球发展和全球文明三大倡议,这些理念本质上就是倡导在国际关系中尊重多样性、包容性和民主性,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秩序。巴勒斯坦问题是当前国际关系中国际公平正义缺位最集中的表现,联合国决议的“两国方案”和巴勒斯坦建国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让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治理体系信心下降。巴以问题不公正性的外溢效应长期发酵,导致中东始终是世界上安全问题最突出的地区。在这种关系国际社会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大国必须旗帜鲜明地让国际正义复位。2023年,中国斡旋沙特和以色列外交关系正常化的成功带动了中东和解潮,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立场明确也在全球南方引发积极共鸣。面对国际冲突,仅靠所谓“志同道合”同盟国家强化军事威慑和经济压力的老办法,会日益失去全球听众。

逆境中坚持中美对话,为的是引发三重听众的积极共鸣,通过积极“塑势”为中美关系趋稳创造有利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