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张云 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

怎样避免中美贸易战演化为全面对抗

2019-10-02
bbb.gif

进入9月以来,中美贸易战有一定程度缓和的迹象,双方对部分商品宣布免加征关税,释放了一些善意,同时为10月初在华盛顿举行第十三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准备。然而,在高科技、知识产权等关键领域并没有明显进展,与此同时台湾、香港、南海等地缘政治因素升温,中美贸易战是否会演化为中美关系全面对抗的疑问始终是一个核心课题。这中间主要有两个层面,第一是中美全面对抗能否避免,第二如何避免。

首先,需要坚定避免中美全面对抗是可能的信念。有不少分析认为,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等官方文件已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修正主义国家,经济上实际上采取单方面制裁,再加上政治安全上的打压是冷战翻版,因此,丢掉幻想准备战斗,就自然成了理性选择的对策。

不可否认美国对华认知负面转向的事实,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一定会因为贸易战演变为新冷战,因为中美是否全面对抗并不完全取决于美国政界的认知。

第一,中美新冷战的国内环境不具备。经过40年的经贸交往,中美两国经济高度依存,美国跨国公司已经成为这种关系的高度利益攸关方,美国的消费者也成为廉价中国进口商品的受益者。中美冷战首先需要美国国内能够形成高度共识,即中国是美国需要不惜一些代价进行全面脱钩的头号敌人,就像冷战中对苏联那样。至少目前尚没有充分证据能证明美国的经济界愿意做出这样的牺牲,也没有美国社会一致全面妖魔化中国的迹象。

第二,中美新冷战的国际环境不具备。冷战中,美国组织了旨在全面遏制对苏技术和经贸关系的多边框架,即多边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当时这个多边机制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在西方主要经济体内对美国的头号敌人苏联形成了国际共识,另一方面美国在国际经济体系的霸权地位让西方世界的经济利益即使不同共产国家合作也能获益。然而,我们在华为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欧洲国家并没有都积极响应美国号召全面围剿,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也是含糊其辞,西方世界整体并没有形成同中国脱钩的国际共识。

虽然中美关系演变为全面对抗的条件并不具备,但不等于说可以高枕无忧,如果不注意,发生逆转的情况不可排除。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论始终过度强调崛起中的国家不满意现有国际秩序,从而选择全面对抗道路,而实际上,崛起大国为了保护自身上升路径往往不愿意这样做,相反担心衰落的守成大国容易率先采取强硬政策,以减缓对方的发展速度。

对中国来说,关键不在于直接改变目前美国国内的对华负面认知,而在于如何改变可能导致中美全面对抗的国内外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来间接改变美国的认知。

第一,中国要坚持多边主义。全球化是未来历史大势,要避免中国国内主张全面对抗解决问题的声音成为主流。中美贸易战是全球化进程中调整变革升级的一个考验,会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一段时期的困难和挑战,但不会是最终结果。中国可以就事论事,该斗争的斗争,该改革的改革,该谈判的谈判。中国不接冷战的招,全面对抗就很难出现,这不是绥靖政策,而是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也是信心的体现。

第二,中国要拓展和推动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合作,加快亚洲经济一体化,阻止中美全面对抗的国际环境形成。中国与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一方面可以改善中国对美国依存过高的现状,实现更加均衡的对外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可以让美国感到可能失去中国市场的紧迫感,从而改变美国对华认知讨论的动态。

亚洲经济一体化尽管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有巨大的潜能没有挖掘,例如作为东亚三大经济体的中日韩至今为止还没有自贸协定。只要中国坚持自由贸易的原则,加上中国崛起后形成的各种比较优势,即使美国真的想要建立当年巴黎统筹委员会式的多边脱钩机制,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国家都不可能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