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赵天一 纽约大学纽约校区华盛顿广场在读硕士研究生

检视中国的软实力与文化影响力

2018-04-16
1.jpg

201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演了一出小品,旨在颂扬非洲与中国之间的文化和经济纽带。但该节目一经播出,立即引发了国际争议。在这出小品中,一位中国女演员将面孔和胳膊涂黑扮演黑人,被包括《纽约时报》、路透社等在内的西方主流媒体抨击为“种族歧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对此进行回应时,否认了这些指责。他称:“(中国)一直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如果有人试图借题发挥,挑拨中国同非洲国家的关系,那注定是徒劳的。”

然而,这并非第一次中国在文化价值观领域引发国际争议。从流行词“剩女”(该词用于定义那些超过二十五岁仍未结婚的女性),到中国官方媒体监管机构在国家级电视台封杀嘻哈说唱音乐,到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禁止在网络视听节目中表现和展示任何“非正常的性关系”——包括同性恋,一些中国式价值观与西方自由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作为一个近年崛起的全球性大国,中国这个超级大国应当更加注重自身在海外推行中国价值观的形象么?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在当下有关中国外交政策的探讨中这一概念被广泛引用。“软实力”是指“一国在不动用武力或胁迫的情况下说服他国从而达成自身目标的能力”。作为在国际社会寻求日益强大影响力的一个崛起大国,中国近期付出了大量努力来强化自身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和经济纽带,或“软实力”。中国政府深知西方——尤其是美国在全球文化领域长期拥有突出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又得到了历史上由美国主导建立的诸如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支持。在软实力领域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一直是在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政府的头号议程。在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主席作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报告。他在报告中特别强调,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大幅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要提高参与国际传播的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呈现一幅真实、多维、全景式的中国观点,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全球文化影响力对于中国的未来非常重要,引用习主席的话说,“应改善经济政策来为文化领域的进步服务”,并“着力发展该领域的新型商业模式”。

然而,眼下相对于展示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的吸引力与积极面,中国政府提升“软实力”的做法更多地被国际社会视为推行“锐实力”。相较于软实力,锐实力更多地是由政府主导,在推行文化传播领域采取更为激进的方式。美国的评论人士正日益把“锐实力”与中国联系起来。国际民主研究论坛(IFDS)在于2017年1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检视了中国和俄罗斯在拉丁美洲和中欧国家的影响力,并总结中国的“影响力努力”寻求“渗透目标国家的信息和政治环境”。此外,约瑟夫·奈新近发表的文章《中国的软实力与锐实力》以及《经济学人》杂志近期的文章《如何应对中国的“锐实力”》,都将“锐实力”定义为依靠“颠覆、恃强凌弱与施压”。中国近期上映的大热电影《战狼2》和《红海行动》等都因其民族主义主题引发了海外关注。

过去几十年,中国一直享受着经济繁荣带来的有形成果,但向西方企业开放市场不代表中国社会已经全面理解了西方自由价值观的意义,或更为重要的是,不代表中国已经全面理解了如何在敏感议题上进行恰当的表达。对于如何在敏感的国际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或换句话说,如何在“政治正确”与保持中国文化之间取得平衡,中国一直心存困惑。而在中国开始拓展其文化影响力并在国际社会扮演更重要角色的进程中,这种混乱与困惑已经成为了中国需要面对的一种新挑战。这同时也已经成为了西方领导人批评中国的把柄。但在指责中国的无知之前,西方国家应当认识到国际媒体其实忽视了几个关于中国的重要因素。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拥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是一个在文化和种族上相对同质的国家。此外,在给中国贴上“落后”或“缺乏文化敏感”等标签时,西方媒体却未能如实报道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围绕无数争议性议题,中国国内存在激烈的探讨。在中国的互联网和公共领域中,已经开始出现越来越多元化的观点。央视春晚过后,从微信朋友圈到微博热搜,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对于这个春晚小品就种族问题的不当描绘出现了大量批评之声。

此外,随着多极化已经成为国际规范,美国是否应当依然以其自身的西方自由价值观作为标杆来评判中国和其他国家?数字媒体公司Supchina的执行编辑安东尼·陶在评论央视春晚小品时指出:“透过一个纯美国滤镜来分析一个中国作品,尤其是一个完全针对中国观众的作品,是危险且多少有些不负责任的。中国观众对于民族和种族的理解是经由一个复杂而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过滤而成。”中国不应把其文化历史作为不当文化信念或文化产品的借口,但西方也不应在不考虑究竟是哪种因素导致出现了这种现象时就针对中国文化妄下定论。

随着中国寻求快速提升自身在全球的文化影响力,中国的文化作品已经成为了国际检视的对象。诸如由中国家长根据自身的传统标准——通常是充满“性别歧视”的传统标准——为子女挑选伴侣的“中国式相亲”等电视节目,以及将一位黑人男性“洗白”成了一位亚洲人这样充满争议的洗衣液广告,都引发了西方的强烈批评。这些节目的制作人或许未能深刻意识到,这些电视节目传递出的文化信息将会在国际上引发何种反响。在一些领域,中国依然需要“追赶”先进,但我们同时也应认识到一些国家对于中国崛起的恐慌在引发这些争议时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的“防御性”心理导致一些评论人士在全面考虑中国独特的历史和近期社会规范的发展前就开始批评中国。

中国的邻国们会把中国在海外推行软实力的做法视为推行“锐实力”么?中国不应试图遵循西方的“政治正确”标准,但它至少应做到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内省,并意识到其他国家会将哪些努力视为具有进攻性或欠妥。随着中国扩张其国际影响力,中国的文化价值与西方的“政治正确”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但双方都应保持开放心态,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为增进跨文化理解,中美两国需要的是围绕相关的国际和文化议题双方都能够参与探讨的开放论坛以及从对方身上学习的开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