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外国媒体涉华报道真的存在偏见么?

2018-01-23
S1.jpg

当美国总统特朗普指责《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报道假新闻时,《人民日报》对此表示赞同。在发表于去年11月的一篇专栏中,该报指出,“中国在许多年里一直承受着西方媒体的偏见”。它指责美国媒体“对中国进行负面报道”,“无视中国在减贫和保护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很多中国国民更是言辞激烈,一些人甚至宣称,美国报纸对中国抱有敌意。在被视为中国版Quora的知乎网站上,与外国媒体相关的搜索量最高问题就是:“为什么外国媒体总是抹黑中国?”

长期以来,美国媒体机构在中国一直不受待见。自2008年以来,一个名为“反CNN”的人气网站——该网站宣称其宗旨是揭露“西方媒体的谎言与被扭曲的事实”——一直在推广普及这样一个认知,即西方媒体机构对中国抱有极深的偏见。“做人不能太CNN”成为了当年的年度网络流行热词。

2014年,《人民日报》驻美国记者发表了一篇名为“《纽约时报》的有色眼镜害了美国害了世界”的文章。文章称,《纽约时报》抱持着一种冷战思维,无法看到中国取得的历史性进步。《人民日报》拥有整整一个网站来记录它眼中的“西方媒体偏见”,网站列举了所有该报声称“对中国存有偏见”的新闻报道。

随着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他与美国媒体之间的私人恩怨只是帮助强化了中国社会对于美国媒体持有的负面印象。“如果美国总统都声称,他们国家的主流媒体机构是美国的污点,那么人们就应当对关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负面新闻持保留态度,”《人民日报》如是说。在特朗普去年出访北京期间,中国媒体盛赞其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尊重有加。《环球时报》在一篇社论中称:“很多美国主流媒体机构现在在中国公众眼中都已经信誉扫地……部分原因在于它们对特朗普的主观反对。”

负面新闻是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主流么?

有两个主要原因可以解释为何很多中国人认为美国媒体的涉华报道存在偏见。第一,他们相信美国媒体机构对于抹黑中国的某些议题鬼迷心窍,尤其以人权问题为甚。第二,他们宣称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中的负面新闻多到不成比例。

但如果审视一下最近一个月《纽约时报》刊登的涉华报道,就不难看出美国媒体似乎对于某个特定议题并未达到鬼迷心窍的程度,而其报道内容也绝没有展示出任何敌意。在涉华的全部68篇报道中,有12篇是政治新闻,其中的8篇涉及人权问题,剩余的4篇关于高官腐败。相比之下,涉及中国外交政策的新闻报道比例最高,有22篇关于中国的国际交往。有时被认为报道不足的社会议题也有8篇之多。

如果美国媒体的涉华报道在题材选择上存在合理程度的多样性,那么对于美国媒体涉华报道有失公允的印象又是从何而来呢?《纽约时报》高级驻华记者黄安伟(Edward Wong)近期的一篇文章或许可以为我们解疑释惑。他在文章中写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事风格充满帝国做派,其影响力主要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而非理念与价值观。而在国内,中国政府靠推行硬实力与胁迫来管理本国人民。

这在大部分美国媒体的涉华报道中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概念。例如,《纽约时报》近期一篇关于中国关闭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报道中,记者称“这场运动令农民工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梦想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关于实现有序、管制社会的专制理念相对立”。文章随后又对有关部门在关闭学校过程中使用的粗暴、有时甚至是残酷的手段进行了描绘。

在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报道上,美国媒体认为中国行事充满帝国主义强国做派的观点甚至更为明确。无论是中国投资者蜂拥而至柬埔寨大肆抢购地产的新闻,还是中国对驴皮的需求激增导致非洲驴灭绝的新闻,抑或是中国船运公司在哈萨克斯坦建立运输中心以“检验中国实现其野心能力的经济逻辑”的新闻,贯穿这些报道的共同主题就是,中国正在利用其经济实力来实现地缘政治野心。美国媒体认为,这一进程正在令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遭到破坏,并干涉了他国内政。

无论这种观点正确与否,中国人对此都很难接受。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将中国称为帝国主义势力或许是西方媒体最自相矛盾的一点。从很早开始,中国学生就被灌输中国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经历了百年国耻,因此中国自身绝不会成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反帝国主义被视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而在中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国家通常被视为是一个家长般的存在。当提及国家时,“祖国母亲”是中国人最常挂在嘴边的词语。批评其父母无疑会令很多人感觉受到了冒犯。

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中的批评性新闻暗示其怀有敌意?

通常而言,中国公民拒绝承认中国是帝国主义势力的原因有二:美国媒体的这种描述与他们本身抱持的国家概念存在认知上的冲突,此外对于媒体在社会中应发挥何种作用,中美之间也存在概念上的差异。

去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视察《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和中央电视台时发表了讲话,为国家媒体职能设定了基调。习在讲话中强调,国家媒体应“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甚至在澎湃新闻,一家总部设在上海的以直言著称的网络新闻媒体,关于国家的批评性报道都几乎毫无踪迹。例如,根据《外交政策》2015年的报道,澎湃新闻在翻译一篇《经济学人》的封面文章时,“译者巧妙地将负面结论以及对于中国或许会在未来让自身陷入困境的不详预言全部删除”。

这就是为何美国媒体机构很难挑战中国人思维中根深蒂固的“国家即慈爱家长”的理念。中国人不仅从小就被教育相信这套理念,他们每天阅读的中文媒体也在反复强化这种理念。一份普林斯顿的研究报告在对3000多名中国网民进行问卷调查后得出了一个令人惊异的结论,虽然官方媒体被认为最偏向政府,但他们依然被视为最值得信赖的信源,因为人们对这些媒体的品牌和内容都耳熟能详。这意味着当将中国官方媒体对中国压倒性的正面报道与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批评性报道进行比较时,中国人很可能归咎美国新闻机构,指责它们通过进行“选择性报道”来抹黑中国。

因此,中国公众和美国媒体之间需要的是更多共情。美国媒体机构应当逐步认识到,作为它们审视对象的中国人民不应被当作封建臣民来报道,而应当被视为拥有自主权与能动性的人,虽然这种自主权与能动性有时会受到政府管制或社会制约的限制。同时,中国人也应当更多地了解美国的媒体文化。美国记者致力于揭露特朗普总统或其他任何政府的违规行为都是天经地义的。媒体若想实现其监督者的关键职能,负面报道不仅无可避免,更应当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