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P26: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格拉斯哥之路”2021-10-28
唐新华(Tang Xinhua)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COP26充满机遇与挑战,应对气候危机能否取得成功,需要公平、公正、平衡地处理好当前全球气候治理议题中的六大重要关系。
- 习近平联合国讲话的诚意与新意2021-10-08
俞邃(Yu Sui) 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习近平联大讲话彰显中国担当责任和谋求合作的诚意,并提出富有新意的具体主张。
- 由易而难推进中美气候务实合作2021-06-03
韩立群(Han Liqun)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美气候合作承载了大量政治期待,也面临着巨大的政治阻力。如果两国能够经由气候合作总结新经验,进而对其他领域产生示范效应,这一合作就有望产生更大政治意义。
- 领导人气候峰会召开在即,国际社会各有所期2021-04-27
杨璨(Yang Can)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能源问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4月22-23日,美国总统拜登将组织召开领导人气候峰会,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
- 地球日气候峰会牵动国际气候治理进程2021-04-19
唐新华(Tang Xinhua)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国际气候政治博弈进入全新阶段,中美两国发表的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正能量,地球日气候峰会也应秉持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改善中美关系的关键是寻求内政契合点2021-02-24
赵明昊(Zhao Minghao)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国论坛特约专家
拜登政府对待美国自身危机的态度为改善中美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中美关系不是零和游戏,两国需努力从各自繁重的内政议程中寻求内政契合点,以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常轨道。
- 如何守住气候变化承诺2020-12-24
魏尚进(Shang-Jin Wei)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和经济学教授
随着美国当选总统乔·拜登获胜,以及中国、日本、欧盟和其他国家最近做出碳中和承诺,现在该是言行一致的时候了。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再相互指责,而应当致力于制定统一的碳关税与碳税制度,让全球的排放成本上升。
- 中国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2020-12-02
涂建军(Kevin Tu) 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宣布,中国计划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给气候政策界带来积极的强烈冲击。欧盟应趁势而为,使其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具有法律约束力。
- 中国反对欧洲碳边境税,而非反对气候变化措施2020-01-08
徐赛兰(Sara Hsu) “中国崛起资本预测”CEO
世界需要针对抗击气候变化出台一个强有力的多边解决方案,中国对这一努力的支持至关重要。
- 2020年生物多样性大会是中国引领世界的机遇2019-12-05
丽莉·哈泽尔(Lily Hartzell) 环境问题自由撰稿人
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将于2020年再次召开,是时候对过去十年公约的效力进行反思了。作为明年的东道主,中国可以推动各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更有力的行动。
- 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改变气候战略2019-02-11
丽莉·哈泽尔(Lily Hartzell) 环境问题自由撰稿人
中国已经从一个立场顽固的全球气候谈判参与者,转变成世界舞台上的气候承诺支持者。尽管美国的气候政策有反全球化倾向,但中国和世界仍在认真应对全球变暖问题。
- 污水能够拯救中国的城市和环境2019-01-14
达尼埃尔·内伯(Danielle Neighbour) 苏世民学者
中国每年约产生3000万吨有机污物,其中仅约1/5得到了适当处理。污染和资源短缺的致命结合如今威胁着中国城市的未来。美中两国正在探索和试验的污水处理新技术可以成为两国亟需的合作与交流的重点。
- 中国做好取代美国气候变化领导地位的准备了吗?2018-12-19
彼得•比特纳(Peter Bittner)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讲师
特朗普总统去年退出巴黎协定的争议之举让联合国出现领导真空,中国准备取而代之。但中国能否令人信服地承担这一责任呢?
- 中国在北极的影响力增加2018-11-26
谢莉·古德曼(Sherri Goodman) 威尔逊中心环境变化、安全计划和极地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玛莉索·马多克斯(Marisol Maddox) 乔治·梅森大学国际安全硕士研究生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中国正日益将目光投向北极。其他国家有理由对此保持警惕。
- 如何动员私人资本参与气候行动2018-10-30
阿瓦尔·哈兰(Håvard Halland) 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全球项目中心(GPC)访问学者
林毅夫(Justin Yifu Lin)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
多边金融机构已致力于动员来自私人投资者的资本(主要通过所谓的混合金融)来为气候行动融资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想获得成功,这些机构自身可能需要开始更加像私人投资机构那样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