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王震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

莫斯科恐袭案后,全球反恐何处去?

2024-04-17
王震.jpg

3月22日,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近郊的克罗库斯城音乐厅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最终造成144人死亡,超过550人受伤。这不仅是过去20年来俄罗斯境内最为严重的一次恐怖袭击事件,也是继2019年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恐袭案后的又一起特大跨国恐怖案件。由此可见,尽管“911”事件已经过去了20多年,我们面临的恐怖威胁却远未消失。

俄罗斯与欧美国家围绕这次暴恐案背后真凶的争议将会大概率地成为另一个“罗生门”事件,双方都不可能真正接受对方的结论和证据。在国际社会反恐共识日渐弱化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认识当前面临的全球反恐形势,未来全球反恐又将何去何从?

在笔者看来,当前全球反恐正面临三种全新的挑战。首先,由于美国与盟友调整全球反恐战略,国际社会对于跨国恐怖分子的压力有所减弱。受此影响,新一代全球圣战恐怖分子正在重新积蓄力量,卷土重来。以2021年从阿富汗撤军为标志,美国全球反恐战略重心开始转向国内,并放弃了在全球反恐战争中的领导责任。拜登政府在2022年10月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中明确表示,未来将会加强与可信赖的伙伴合作,并将全球反恐战略从“美国主导、合作伙伴支持”转变为“合作伙伴主导、美国支持”。与此同时,从叙利亚和阿富汗战场上诞生的新一代恐怖分子开始借机死灰复燃,“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IS-K)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根据2023年7月联合国“伊斯兰国”观察小组发布的报告,目前该组织在阿富汗境内的人数约在4000-6000之间,包括武装人员和家属。与之前我们所看到的其他跨国性圣战恐怖组织相比,它不仅更为嗜血和残忍,攻击目标也更为广泛,已成为阿富汗境内和周边广大地区“最为严峻的恐怖威胁”。

其次,不断恶化的地缘政治竞争使得“911”后形成的全球反恐联盟名存实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球反恐斗争的成效。其一,美国及其盟友正在重新定义全球反恐战争。在阿富汗,美国基于大国竞争和国内政治的考虑,不仅拒绝承认塔利班政权,也拒绝在反恐问题上给予其实质性的支持。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来说,反恐能力不足恰恰是其当前打击“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的巨大短板。在叙利亚,美俄双方无不根据自身利益重新定义了反恐战争,这使得叙利亚的反恐更像是一场代理人战争。其二,美国在反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做法造成了其他大国的日益不满,使其在国际反恐合作问题上的战略互信和意愿越来越弱。尽管美国官方宣称与俄罗斯事先分享了有关此次莫斯科恐怖袭击的情报,但是在缺少战略互信,尤其是在缺乏情报来源和固定情报交换机制的情况下,这些信息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三,一些恐怖组织也试图利用地缘政治竞争,在更大范围内搅起动荡和混乱。近年来发生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俄罗斯等地的暴恐案件表明,以“伊斯兰国”组织为代表的恐怖势力正在有意识地利用各种地缘政治竞争,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其影响力。

最后,受过去20多年来全球反恐战争“洼地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影响,位于欧亚地区和非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这场全球反恐战争成本的主要承担者。根据澳大利亚经济与和平研究所(IEP)发布的《全球恐怖主义指数》,过去十年来全球恐怖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大多为地处非洲和欧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叙利亚、索马里、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尼日尔、印度等均名列前茅。由于西方国家在“911”事件后加强了反恐防范,这些经济相对落后、社会治理能力较弱、内部矛盾突出的发展中国家反而成了全球反恐的洼地,也是美国全球反恐战争“挤出效应”的主要受害者。与此同时,在国际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下,恐怖分子宣扬的意识形态和袭击战术又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些破碎、动荡地区武装冲突的快速升级和异化。

莫斯科恐袭案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恐怖主义并未远去,全球反恐斗争依旧任重而道远。世界各国只有通力合作,才能防止新一代恐怖主义的肆虐,才能为为人类社会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