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俞邃 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我看“中国威胁论”

2018-03-23
S2.jpg

中共十九大制定未来发展战略之后,西方的“中国威胁论”再度弥漫。中国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将中共十九大精神加以具体化,内外政策充满和平发展氛围,足以让“中国威胁论”无地自容。王毅外长在记者招待会上畅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义正辞严地回敬了“中国威胁论”。

“中国威胁论”究为何物?又从何而来?我看它有五大特性。

一是虚构性。“中国威胁论”是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发展模式显示巨大成效,被渲染的“中国崛起”、“强国战略”引起外界敌视或疑虑,从而杜撰的一种说法。

新中国诞生近70年来,始终追求和平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当今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漫长的岁月中从道理到践行,都证明了“中国威胁论”并不存在。试问,至今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公然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有哪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部署派出那么多的维和部队?

“中国威胁论”属于冷战思维。一旦冷战思维作祟,在有些人眼里好事也变成了坏事。例如“一带一路”的原则分明是“共商、共建、共享”,怎么就成了“中国国际扩张主义”呢?

在冷战结束后,“中国威胁论”一直主导着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对华思维。这正是美国当局推脱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主张、导致美中关系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国威胁论”制造者和推行者不喜欢社会主义,总想借口中国威胁来改变中国的颜色。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井水不犯河水”。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该是也只能是长期共存。硬是要把自己的一套强加于人,历史得出的结论是“行不通”。

所以说,“中国威胁论”的本质是“威胁中国论”。

二是阵发性。自新中国诞生以来,散布“中国威胁论”可说是一种常态。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攻击者心态的变化,往往时有起伏。

冷战结束近30年来,“中国威胁论”突出的表现有三大波。

第一大波是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起步并获得显著成就之后。西方在为苏联解体弹冠相庆的同时,祭起“中国威胁论”法宝,试图接着搞垮社会主义中国。邓小平洞若观火,曾先后提出应对局势的“28字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中国岿然不动,继续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行。

第二大波是美国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连续经受“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尤其是金融危机等多方面的冲击,而中国从2011年开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与“中国模式”的成功形成巨大反差,又激发“中国威胁论”猛然抬头。

第三大波是中共十九大制定中国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宏伟规划之后。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辉煌成就,出现了为“中国威胁论”加油添醋的种种新名词,诸如“锐实力”、“债权帝国主义”、“新帝国主义列强”,等等。

三是劣根性。编造和传播“中国威胁论”的人,背景并不相同。始作俑者多出于霸道与张狂。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接受不了文明的多样性,容不得他人根据本国国情与人民意愿,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随声附和者,多半是对中国的强劲发展存在顾忌和忧虑。总之,缺乏实事求精神,心态扭曲,摆脱不了冷战思维,则是其共同的劣根性。

四是迷惑性。西方拥有强大的舆论工具,其煽动作用非同小可。“中国威胁论”的确能够迷惑一些对中国怀有传统偏见的人,尤其是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这类舆论工具常常歪曲中国的形象,把中国存在的问题和正在着力解决的问题加以夸大渲染,然后按照“中国威胁论”的思路加以解读。

本来,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从而导致互利共赢。而“中国威胁论”鼓吹者,却蓄意把国与国之间合理的竞争夸大为对抗,从而让人相信“中国威胁论”。

五是脆弱性。“中国威胁论”毕竟经不起时间考验。根本原因在于它脱离中国的现实,违背事物的逻辑。

中国还有句俗语,叫做“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中国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究竟谁是阳关道,谁是独木桥,要由实践检验,不是一厢情愿自己说了算。

今后中国仍会在“中国威胁论”鼓噪声中和平发展。但可以深信,随着人们对中国实情的了解增多,“中国威胁论” 的市场会越来越小。

“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是一体两面。如果说“中国崩溃论”业已成为国际笑柄,那么“中国威胁论”迟早也会被公正的国际舆论所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