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王震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

摩苏尔之后,“伊斯兰国”何为?

2017-05-19

尽管已被围困半年之久的摩苏尔并未像阿巴迪和美军指挥官所期待的那样被迅速攻下,作为“伊斯兰国”组织首都的拉卡也仍在该组织掌控之下,但毫无疑问,“伊斯兰国”组织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已经是强弩之末,军事溃败恐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S3.jpg

面对该组织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战场的失利,不少媒体和学者为之欢欣鼓舞兴奋不已,似乎“911”以来的这场全球反恐战争已经胜利在望。失去摩苏尔和拉卡之后,“伊斯兰国”组织是否就彻底失败或是终结了呢?笔者以为,就目前而言,前景似乎并不如此乐观。当然,我们决不应否定国际社会近年来在打击“伊斯兰国”组织方面的努力和成绩,包括在摩苏尔和拉卡战场的军事进展,但更不能低估全球反恐战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伊斯兰国”在摩苏尔和拉卡的战场失利,乃至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彻底溃败仅只是其作为一个组织严密的有形极端暴力组织在当地遭遇了重大挫折,并不意味着其背后所代表的“圣战”暴力运动的终结。换言之,摩苏尔和拉卡之战的胜利并不代表“伊斯兰国”的彻底消亡,更不意味着全球反恐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它只是表明我们面临的国际恐怖活动威胁和全球反恐战争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

首先,“伊斯兰国”组织所鼓吹的“圣战”思想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穿透力,这一点并不会随着它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战场的失败,或是其领导人的死亡而消失,否则何以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极端分子舍命而往。因此,它今后还会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激励一些极端分子开展恐怖活动,包括吸引为数众多的同情者、支持者和仿效者,乃至诱发大量无组织的“独狼式”恐怖袭击。

其次,作为迄今最为复杂、最为庞大的国际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在组织运作、袭击战术、对外传播方面的“战术创新”和“战场业绩”仍会激励世界各地的极端分子竞相仿效,并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恐怖活动进一步升级。自从该组织诞生以来,我们已经见证了其将常规作战和游击战术合为一体,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开展心理战、宣传战和网络战的种种做法,这种战术性突破所显示的威力正在全球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

再次,混迹于“伊斯兰国”组织当中的大量外国战士将会随着该组织在伊叙战场的溃败而迅速向全球各地扩散。据美国防务官员透露,两年多来西亚和北非地区已有约6万名效忠于“伊斯兰国”的武装分子被击毙。与此同时,另有数千人已经逃离战区,潜入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社会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末见证了第一波跨国“圣战分子”扩散的浪潮,本·拉登领导下的“基地”组织便是其中之一。这些被称为“阿富汗阿拉伯人”的圣战老兵们在阿富汗战争结束后大多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乡,虽然只有几千人,但却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恐怖活动浪潮。当前活跃在伊叙两地的圣战分子,无论在数量、来源还是在动员能力和攻击技能方面,都丝毫不逊色于阿富汗战争中的圣战分子。美国国家反恐中心战略行动规划处负责人迈克尔•纳加塔将军最近也在一次演说中表示,就其特征和规模而言,伊叙两地外国恐怖分子所带来的挑战为近代以来所仅见。

最后,伊叙两地的暴力冲突短期内恐难以得到彻底解决,此种无休止的战乱和动荡仍将为“伊斯兰国”势力提供活动空间。众所周知,目前发生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战乱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内战,而是融合了外部大国和域内大国的战略争夺、伊斯兰教内部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教派纷争,以及库尔德人与客居地主体民族之间的利益纠纷等多种复杂因素。在各方还未形成政治共识,尤其是俄美双方尚未达成妥协的情况下,叙利亚战乱短期内恐怕难以得到平息。即便未来叙利亚能够重新统一,在国内千疮百孔、派系林立的情况下,要想把各色圣战暴力分子一网打尽也绝非易事。

过去一年多来,已经出现了两个令人忧虑的新迹象。一是“伊斯兰国”势力在伊叙周边地区(如土耳其、也门、利比亚等)和邻近欧洲国家的活动明显增多;二是全球与“伊斯兰国”有关的无组织、无领导型“独狼”袭击活动开始有所上升。对于近年来饱受国际恐怖威胁之苦的国际社会来说,这显然并不是什么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