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关税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黄裕舜 香港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罗德学者

韩国是否应重新调整美中政策?

2025-05-23

往轻里说,韩国政坛过去六个月也是喧嚣不断。2024年12月3日,时任总统尹锡悦宣布戒严,并严厉谴责反对派试图“推翻韩国的自由民主”。不过一场激烈的抗议迫使他撤回了这一决定。

随后韩国有过三任代总统。2025年4月,根据最高法院裁决,尹锡悦被正式罢免总统职务,其继任者的选举定于6月3日举行,离宣布戒严那天整整过了六个月。

反对党领袖李在明是民主党资深人士,且一向不乏争议。他将与前雇佣劳动部部长金文洙对决。根据5月中旬达成的一项联合协议,前代总统韩德洙退出竞选,转而支持金文洙。目前,共有七名候选人,其中两名实力强劲。

鉴于两大政党的过往表现,即将到来的选举很可能是给一群“最不受欢迎的候选人”投票。也就是说,那些选择李在明的人,可能更多是出于对尹锡悦威权主义倾向、腐败和无能的厌恶,而非真心支持李在明阐述的愿景。同样,那些投票给李在明对手的人,也不太可能是尹锡悦领导能力的拥趸,而只是担心青瓦台落入左翼人士手中。

从地区地缘政治角度来看,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两位候选人的其中一位胜出是否会导致韩国重新调整其美中政策,以应对日益加剧的中美竞争?

结构性因素让聚焦领导力的分析略显不足

鉴于总统在国家决策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及其巨大影响力,我们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6月3日总统大选的结果将对首尔对北京和华盛顿的态度产生显著影响。然而我们必须谨慎,切勿夸大个别政客的作用和重要性,尤其是考虑到影响中美韩关系的三大结构性因素。

首先,韩国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在该地区坚定而稳固的安全伙伴。1953年签署的《美韩共同防御条约》将韩国的安全与华盛顿牢牢绑定,它应对的不仅是朝鲜半岛陷入僵持的冲突,也包括其他潜在竞争对手与美国争夺地区战略影响力。尽管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在其第一任期内对“萨德”系统提出了偶尔的、临时性的批评,但美国“萨德”系统仍然是韩国抵御朝鲜潜在侵略的防御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李在明过去也曾批评“萨德”。2022年大选前夕,他曾公开反对部署“萨德”,称其“不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但他也明确承认,“萨德”已是“既定事实”。其实,由于朝鲜因渴望被关注而表现出更大的攻击性,同时受到朝俄伙伴关系突然大幅提升的刺激,任何稍有见识的韩国总统都不会偏离韩国两党精英达成的总体共识,那就是必须而且应该维持韩美军事和安全合作。

其次,无论党派立场如何,新上任的青瓦台主人都必须应对一个与三年前截然不同的美国政府。前总统乔·拜登曾竭力弥合日韩之间因为历史问题引发的紧张关系,并在戴维营与韩日领导人举行会晤,试图开启“伙伴关系新时代”,但他的继任者在维护多边机制方面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意愿。

从公开批评北约,到在乌克兰安全保障问题上反复无常,再到对欧盟的尖刻不满,特朗普政府已经明确向国际社会发出信号,即其行为更具交易性质,受短期利益驱动,而且它全面质疑国际安全条约和防务协定,尤其是那些其他成员国未能按特朗普要求承担“责任”的条约。因此,新任韩国总统会被迫应对诸多突发事件:如果华盛顿要求首尔全额支付“萨德”费用呢?如果特朗普要求韩国大幅增加美国商品采购,以弥补有限的双边贸易逆差和换取军事和安全保障呢?如果特朗普试图重演失败的河内峰会,再次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会面呢?

这些问题需要新当选领导人谨慎对待,也需要他采取战略对冲措施,对中美关系保持一定的模糊性,并重振目前紧张的对华贸易、金融和文教关系。

最后,韩国与中国发展更紧密关系显然有其优势,前提是韩国必须务实地处理这一关系,并看透那些语言上的把戏。2023年,韩中贸易格局发生逆转,韩国31年来首次出现对华贸易逆差。这一事实敲响警钟。在高附加值制造业领域,韩国长期以来一直占据技术领先地位,但随着中国持续投资于该领域,预计这一逆差还将扩大。

在这方面,关键是北京和首尔能否找到新的妥协方案,比如中国大幅向韩国生产商开放国内市场,对韩国进行更有效的投资,并承诺协助首尔抑制朝鲜金正恩政权的地缘政治野心。目前这一切尚无定论,现在就断言中韩关系的走向还为时过早,关键性突破仍有可能实现,尤其是在中国持续开展外交魅力攻势的情况下。这也表明中国高层确实希望弥合与其邻国和全球北方国家之间的裂痕。

为什么领导力可以且依然重要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

谁将赢得选举这个短期问题对韩国与中美的关系真那么重要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谨慎理解。李在明和他的对手之间仍然存在三个分歧,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韩国对朝鲜的立场可能出现微妙但重要的变化。李在明誓言,如果他当选,将与朝鲜重建“互信”。他主张恢复2018年签署的朝韩军事协议,并停止跨境负面“宣传”活动。这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希望与其前任的强硬立场保持不同,还有待观察。另一边,他的两位对手都呼吁加强与美国和日本的关系,以应对来自平壤的威胁。因此,如果当选,李在明可能会推动韩国在华盛顿和北京的支持下更积极地努力重建与平壤的关系,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会让中国感到不安,因为半岛存在复杂的利益纠葛和大量悬而未决的分歧。

其次,李在明可能支持韩中之间开展更多的文化、教育、人文以及民间社会主导的交流。长期以来,批评人士一直指责他对中国过分恭顺,这种指责对他非常不利,因为根据2022年的一项调查,4/5的韩国民众对中国持负面或非常负面的看法。反之,如果他的竞争对手当选,跨文化交流可能受到更严格的审查,理由是保护国家免受外部势力的渗透和干涉。未来几年可能成为塑造下一代韩国人对中国态度和信任的关键时期。

最后,首尔对北京推动加强贸易一体化和互联互通的接受程度,也会因候选人而异。李在明名义上的左翼立场,本应让他对扩大贸易自由化持怀疑态度,但实际上他倾向于加强和扩大与中国的经济和投资关系,这很可能促使他就扩充现有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就目前情况而言,中日韩协定的前景仍然只是象征性空谈,而非实质性的政策提案。

相反,如果李在明的对手赢得胜利,可能会让韩国在诸多方面倾向于华盛顿,从遵守敏感技术限制到关税谈判,从打击中国原产地商品对美再出口到华盛顿将北京视为系统性战略对手的其他领域。

政治学的一个非正式规则是,在结构性因素确定的界限内,领导人个人保有少量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权力,它有可能意义重大,而这主要取决于他们及其顾问的判断力。

对今天的韩国来说,这句老话尤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