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关系存在致命弱点

2024-07-05
1.jpg
5月30日,习近平在北京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上发表讲话,盛赞中阿关系进入 "新时代"。

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不断扩大且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但也存在着一个重大障碍:中国不愿结成军事联盟,而海湾阿拉伯国家自独立以来就严重依赖外部安全保障。双方的国家战略存在巨大差异,阻碍着双方关系向更高层次的地缘政治领域迈进,并让双方合作在这个权力中心不断转移的时代局限在次要领域。面对各种变化,安全问题将继续左右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

背景

二战后,海湾阿拉伯国家严重依赖美国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安全安排提供的保护。除沙特阿拉伯外,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其他五个成员国(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阿曼和巴林)都与美国签订了正式的防务协议。沙特没有签订正式的防务协议,但数十年来,该国几乎完全依赖美国提供安全保障。英国撤出该地区后,美国的作用明显扩大,华盛顿与海湾国家开展了全方位接触。比如,为这些国家提供安全保障,抵御外部威胁;建立军事基地,并部署军事人员和装备。美国海军第五舰队在巴林设立了总部,巴林成为整个地区海军行动的战略枢纽。几十年来,海湾阿拉伯国家已经将国家安全与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脱离这种关系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美国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最大胆的例子,是美国1991年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果断反应。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沙漠风暴”行动实施后五天内就解放了科威特,进一步加深了海湾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安全安排的依赖。战争结束三年后,即1994年,阿联酋还与美国签署了一项全面防务协议。

然而,到21世纪初,美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之间长达十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对这些国家的安全问题反应冷淡。例如,在推翻多个政权的“阿拉伯之春”运动爆发期间,美国对其海湾地区盟友反应冷淡;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在阿联酋和沙特发动无人机袭击,美国同样对此反应冷淡。因此,海湾阿拉伯国家寻求替代盟友,并加快国内武器生产。2015年,沙特成立了伊斯兰军事反恐联盟,目的显然是为了打击恐怖主义,背后的原因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对安全的追求也促使海湾阿拉伯国家在此期间发展与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关系。

2.jpg

美国重返海湾地区

正如前文所述,21世纪初,美国对海湾国家的安全问题反应冷淡,成为这些国家逐渐摆脱美国影响力的主要原因。几年后,美国决定重新确立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为此提供了更多的安全激励措施来扭转上述趋势。作为《亚伯拉罕协议》(2020年)的内容之一,美国批准向阿联酋出售其最先进的F-35隐形战斗机。2023年9月,美国与巴林签署了《全面安全一体化与繁荣协议》。2024年1月,美国与卡塔尔达成协议,延长美国在多哈西南部乌代德空军基地的军事部署——这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最大的军事设施,可容纳一万多名美军士兵。美国针对该地区的安全激励措施中,最重要的是它正在和沙特就一项全面防务协议进行谈判。双方高层官员表示,该协议目前处于谈判的最后阶段,将为沙特阿拉伯提供安全保障,并让沙特拥有获得美国先进武器以及核技术和新兴技术的机会。作为回报,沙特将停止采购中国武器,并限制中国对沙特关键地区的投资。该协议将正式把沙特与美国在该地区的安全架构联系起来。

除了面向海湾阿拉伯国家,美国也在全球各地扩大军事同盟。北约最近在扩张,2023年纳入芬兰,2024年纳入瑞典,成员国总数增至32个。美国还暗示将进一步升级1960年与日本签署的防务协议。2024年6月,美国与乌克兰签署了为期十年的双边安全协议。除了正式同盟外,美国还推动建立准同盟关系。2017年,美国重启了由美国、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组成的四边组织“QUAD”。2021年,美国建立了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组成的三边安全伙伴机制“AUKUS”,以协助澳大利亚采购核动力潜艇。美国同盟的全球扩张,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眼中作为强大安全盟友的形象。

中国对军事同盟的看法

与美国大胆的安全安排和联盟不同,中国一直不愿参与安全安排,无论是集体还是双边的,更不用说建立正式的联盟。这种回避的态度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决定严格遵循不结盟政策。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迈向大国地位,加上中美竞争加剧,中国学术界就非同盟关系展开讨论。这些讨论导致了“全球安全倡议”的形成,由习近平在2022年4月的博鳌经济论坛上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诠释了中国对国际安全的广泛看法,强调在尊重主权的同时应该建立全面的安全架构。此外,倡议对美国的同盟关系进行了“尖锐批评”,挑战到美国的领导地位,并提出以中国模式作为替代方案。倡议还是中国对阿拉伯海湾国家安全方针的指导原则。在2022年12月中国-海合会会议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邀请海湾地区国家加入该倡议。但是,这份倡议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阿拉伯海湾国家中,只有科威特表示公开支持,沙特只表示“欣赏”,阿联酋没有明确表态,卡塔尔、巴林和阿曼则无动于衷。这种冷淡反应背后的原因之一,是这份倡议强烈批评美国的联盟,而大多数阿拉伯海湾国家都是美国的盟友。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提出的任何举措都没有解决阿拉伯海湾国家的安全需求。那么,中国与该地区接触的性质是什么呢?

中国接触的性质

与20年前相比,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接触在不断增加。然而,北京的整体影响力是稳定的,其重点是非对抗领域,并收获唾手可得的成果。在外交领域,中国的态度已从谨慎转向积极,体现在2023年3月由中国斡旋达成的沙特-伊朗关系正常化协议。这表明,如果两个国家同意,中国可以在双方发生冲突时进行调解。这是中国在该地区外交活动的最佳案例。然而,胡塞武装袭击红海航运后,中国显然仍不打算加入任何双边或者多边安全安排。这让沙特和伊朗达成协议后出现的热度降温,并再次表明北京仍奉行坚定的非结盟政策。

在与西方国家相关的新兴技术领域,中国的实际参与度很低。在阿联酋和沙特的防务展会上,中国设立了最大展馆,引发轰动,但其对该地区的武器出口份额仍只是个位数:阿联酋是2.1%,沙特是6.3%。中国对该地区其他国家的武器出口比例更低。在新兴技术领域,中国最初取得了进展。中国公司华为和阿里巴巴参与了沙特和阿联酋的5G网络建设,以及云计算、网络安全、智慧城市和其他相关服务。然而,随着中国开始深入扩大影响力,美国迫使该地区国家限制对华合作。面对美国的压力,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公开宣布决定撤资中国技术。沙特创新公司Alat的首席执行官表示,如果美国提出要求,该公司可能不再使用中国技术。2024年4月,阿联酋人工智能公司G42与微软签署协议,决定逐步淘汰中国硬件,并切断与中国实体的联系。

中国与阿拉伯海湾国家的货币互换协议也被夸大。中国与沙特的货币互换协议于2024年签署,总额69亿美元;与阿联酋的货币互换协议于2023年签署,总额49 亿美元;与卡塔尔的货币互换协议于2021年签署,总额57 亿美元。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规模、双边贸易以及中国与40个国家的货币互换总额(5860亿美元)相比,这些金额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所谓“石油人民币”取代“石油美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要注意的是,包括海湾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广大中东地区局势极不稳定,历史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激烈。中国力求避免介入该地区的安全事务,是担心恐怖主义蔓延至本国。

此外,尽管人们经常认为中国开始全球扩张,但其重心仍然是通过持续的经济增长来维持内部稳定。这一政策确实在逐渐演变,但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未来会考虑与其他国家建立安全伙伴关系或者军事联盟。

这一限制阻碍了中国和大多数国家深化伙伴关系。这一点在海湾阿拉伯国家尤为明显,因为这些国家在历史和结构上都依赖外部安全保障。所以,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仍将局限于能源、贸易、金融、投资、旅游、部分新兴技术和国防等领域。

双方在更高层次的地缘政治领域扩大合作的可能性较小。鉴于美国在该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如果与沙特签署防务协议,美国的影响力可能进一步扩大,同时,在华盛顿认为对其利益构成威胁的领域,中国可能会面临更多挑战。未来,美国很可能仍是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