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印太区vs太亚区

2023-12-27
WechatIMG298.jpg

“印度洋-太平洋”和“太平洋-亚洲”(包括东北亚、大中华区和东南亚)这两个新概念都有问题,但都具有不同的复杂性。“印度洋-太平洋”一词虽然含糊不清,但在美国看来,它是担心中国的一些国家的政治构想。太平洋-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区,区域内贸易量超过北美和欧盟,但政治一致性参差不齐。对于美国来说,印太区的目的是遏制中国的影响力,而中国的全球经济实力则取决于其在太平洋-亚洲区的基础。这两个集团的成员国都有自主权,并将追求自己的利益。然而,除非出现黑天鹅事件,否则中国的行为将决定着哪个集团具拥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

“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由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并得到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大力支持。它似乎是个新词,尽管它的过去很有趣但很遥远。印太区的成员身份尚不十分明确。例如,加拿大的名单中有40个成员国,其中包括中国,但没有美国,而美国却声明“美国是印太大国”。如果这个术语涵盖了两个大洋的整个地理区域,那么它将包括全球3/4的经度及所有可居住的纬度。对其共同目标,印太区的成员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比如,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建议开展各种形式的包容性合作,而美国主导着该地区对中国的共同安全担忧。

我提议的“太平洋-亚洲地区”是一个新词,它指位于太平洋-亚洲地区内部通常被称作“东亚”的地区。我建议使用一个新术语,是因为在亚洲以外,“东亚”通常仅指东北亚。“亚太”或“环太平洋”这两个术语似乎合适,但它们通常包括太平洋沿岸,如“亚太合作组织”(APEC)。由于我用“太平洋-亚洲地区”代表一个经济区域,所以该术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统计数据上。它的政治问题很多,部分原因在于该地区对中国的隐性经济依赖。所以,不意外的是,除中国之外的太平洋-亚洲经济区成员也是印太区政治舞台的核心成员。

探索印度洋-太平洋地区

作为“不包括中国的亚洲沿海地区”,印太区本身值得更多关注。2008年以来,全球媒体一直关注着中国全球地位的惊人崛起,而其邻国同时期取得的成功却被忽视。但目前,中国进一步增长的经济前景与其邻国没有太大区别,而中国的所有邻国都面临着中国崛起这一挑战。中国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中等收入国家,由于它最近才达到目前的重要地位,其意图和对外关系还不清晰。中国现在是一个全球大国,但其全球地位的经济基础是地区性的。而作为实施政治战略的场所,印太地区已经全球化,因为美国和欧洲都面临着应对中国崛起的政治挑战。

一开始,关于中国是否应该纳入印太区的问题并不明确,但随着特朗普“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FOIP)的扩大,美国排除中国的意图变得明确起来。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声称,印太区“不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地区或者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区之间的竞争”,但他明确表示,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中国是问题所在,不是合作伙伴。2022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提到,印太区是“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中心”,而中国是“步步紧逼的挑战”。因此,美国计划“塑造[中国]运作的战略环境,在世界上建立影响力平衡,以最大限度地有利于美国、我们的盟友和伙伴以及我们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这一地区经过扩大,还包括了以东盟为中心的多边安排之外的其他多边安排,例如四边安全对话(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

尽管美国渴望成为地区领导者,但印太是一个涉及主权自主、各类关系和前景复杂的地区。它拥有悠久的互联互通历史,都经历过西方和日本殖民列强带来的外部威胁,也包括冷战期间,在朝鲜和越南发生的两次“热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挑战发生了变化。尽管中国的崛起是和平性质的,但它改变了亚洲的政治经济。对印太区的重新重视,对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尤其具有吸引力,部分原因在于它们位于以中国为中心的太平洋-亚洲区的边缘。但中国的所有邻国都担心经济依赖的政治后果。2022年的东南亚精英群体民意调查显示,中国被视为主要的经济和战略存在;但如果要选边站,大多数人选择美国而不是中国。但是,只有6%的人认为有必要做出选择。印太地区之所以团结,在于它面临着中国的机遇和风险,而且现在面临着全球大国之间的紧张局势。但如果作为一个“地区”需要内部凝聚力,那么印太就不是一个地区。作为“反华团队”,印太区是美国人眼中的一道光,却令其他大多数国家眨眼。虽然许多印太国家希望维持和改善与美国的关系,但很少国家愿意成为遏制中国的前线。

探索太平洋-亚洲地区

我认为,太平洋-亚洲区要获得普遍接受,还需要一段艰难的过程,因为人们往往习惯性地把这一地区分成两个战略紧张地区(东北亚、大中华)和一个已经组织起来的地区(东南亚)。此外,除朝鲜和缅甸外,每个成员国都充分参与全球经济。如果太平洋-亚洲区是一个经济区域,那么它是拥护全球包容性而非保护主义的经济区域。

我认为,太平洋-亚洲之所以构成一个经济区域,主要论点基于两个因素。首先是区域经济的规模和凝聚力。根据世贸组织数据计算得出的区域经济互联互通基本规模,2021年该地区贸易的大约一半来自区域内贸易(45%的出口和54%的进口),比例高于北美或欧洲。太平洋-亚洲区的17个国家里,只有柬埔寨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超过了对该地区的出口,并且所有国家都从其区域邻国大量进口。该地区的经济重要性因其规模和前景而得到增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该地区的GDP已超过美国和欧盟的总和,约占全球GDP总量的1/3。至于发展前景,《世界经济展望》在2023年4月预测,2023年全球GDP增长的近一半(47%)将来自于太平洋-亚洲地区;相比之下,欧洲和西半球为21%,印度为15%。中国经济2023年开局缓慢,削弱了中国自身以及该地区和全球的希望。

第二个因素,中国是该地区经济格局的核心。中国的存在、人口和生产使其成为地区关注的中心。中国的存在不仅仅是地理事实。中国国内的基础设施,通过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与邻国一体化,改变了中国的地区关系。通过缩短内部距离和改善港口设施,中国在邻国面前更具存在感。同样,中国的人口一直远多于其太平洋-亚洲邻国,而且现在日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产阶级市场。最后,中国的生产不仅使其成为低价商品的主要来源,而且也融入到了一体化生产的价值链。

中国的地区主体性既不涉及区域控制,也不是双边互动的集合。它是无数自愿的市场决策的总结果。该地区的关系网络并不是中国占据主导,而是一个以中国为最大组成部分的地区互动网络。例如,中国是印尼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占印尼出口的17%,进口的28%。但除中国之外的太平洋-亚洲地区吸纳了印尼36%的出口和38%的进口。印尼53%的出口和66%的进口发生在太平洋-亚洲地区。全球去风险可能会提高太平洋-亚洲区的重要性,因为沿着临近和熟悉的路径实现多样化是最容易的。上海美国商会最近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19% 的受访者正考虑将部分业务迁出中国,主要原因是美中关系政治紧张局势,但大多数人计划搬到东南亚。

当然,太平洋-亚洲区的出现和一体化不仅仅是市场奇迹,也不是只涉及经济,不涉及政治。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市场紧缩,这鼓励日本以及后来的韩国和台湾将产品的最终生产转移到该地区的其他经济体。后来,中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里发挥的稳定性作用引起邻国的关注,而邓小平的“睦邻”和“韬光养晦”政策则推动了合作。随后,中国的持续增长以及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为该地区经济的重心调整奠定了基础,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动摇了该地区对全球发展前景的信心。与此同时,在东盟的努力下,太平洋-亚洲地区发展出多种形式的经济外交合作。其中最著名的两个例子是东亚峰会,最初是“东盟+3”(中国、日本、韩国),后来扩大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美国和俄罗斯。这是以东盟为中心的多项重要的例行外交活动之一。经济方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是太平洋-亚洲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2022年生效。这些只是众多组织中的代表,它们的范围往往超出该地区,并以东盟标志性的包容、讨论和共识原则为基础。尽管太平洋-亚洲区本身已变得非常重要,但全球包容性是其基因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新近崛起的全球大国,中国倾向于关注与美国的关系,并维护自身实力和利益。但中国必须注重自己成功的基础。44年来,中国作为开放世界秩序的参与者而蓬勃发展,并已成为一个包容的太平洋-亚洲地区的中心。由于缺乏中国的规模,其邻国更容易受到世界秩序的干扰,而且它们不仅受到美国的影响,也受到中国的影响。因此,对太平洋-亚洲地区来说,中国对全球开放的彻底承诺与其对每个邻国的双边保证同样重要。同样,虽然美国将中国视为其军事发展“步步紧逼挑战”,但安抚地区邻国也是安全领域同样重要的优先事项。太平洋-亚洲区的政治热点——朝鲜、钓鱼岛、南海,特别是台湾——必须以邓小平时代的务实态度加以解决。如果中国给人的印象是,它已经崛起到足够强大,不愿意对邻国保持尊重,那么邻国就会对它进行防范。然后,该地区将接受印太区那种“中国是问题所在”的政治信息,远离太平洋-亚洲区“中国是伙伴”的经济前提。美国会为这一转变欢呼,但这将是中国自身错误政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