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张云 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

通过积极“塑势”构建平衡的中美日关系

2023-12-05
xi-sf.jpg

APEC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分别举行了会晤,这是中美、中日首脑时隔一年进行的面对面会谈。毫无疑问,两次会晤对稳定中美和中日关系意义重大,但也有不少人担忧峰会后中美、中日关系会再次恶化。

对中国来说,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对外双边关系,中日关系是最重要的邻国关系之一。由于美日又是军事同盟关系,如何建立和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中美日三边关系就相当重要。

从现在起到明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美关系面临着稳定、改善的宝贵而又短暂的窗口期。明年秋天,日本执政党自民党也将进行总裁选举。笔者认为,尽管中美、中日关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会继续存在,不确定、不稳定甚至恶化的因素没有消失,但通过积极“塑势”,创造有利于中美、中日关系走向稳定和健康的大环境,让中美日关系在大方向上不偏航,是有可能的。“塑势”战略思维不仅可以调动中美日关系内生的积极动能,更可以激活地区和全球层面的外部动能,创造推动中美日关系朝健康化方向发展的大环境,并约束中美日关系中负面动能的发酵。

首先,双边层面“塑势”的突破口在经贸领域。激活中美投资协定谈判进程可以为避免经济脱钩提供良好环境,重启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则可以抑制对经济安全保障逻辑的过度依赖。中美日关系中,经贸关系曾是“压舱石”,但近年来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却被美日认为是安全风险。重塑经贸关系是“压舱石”的认知,重启奥巴马政府时期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将为激发两国深化国内经济结构性改革提供外压和动力。而中日举行经济高层对话,也有助于两国在RCEP、CPTPP以及WTO改革等地区和全球经济秩序问题上的讨论。

第二,新一轮亚太经济体一体化浪潮已经到来,地区层面的“塑势”将为中美日关系的平衡和健康提供有利的地区外部环境。东亚地区合作在上世纪末兴起,到21世纪头10年通过建立东亚峰会机制达到高潮,但随后由于中日、中美关系动荡,合作进程减速。

如果说第一轮地区一体化高潮的最大特点是中国崛起,那么已经到来的第二轮高潮则是本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基础设施上的互联互通、雅加达-万隆高铁、中国-老挝铁路等一些旗舰项目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APEC峰会演讲中说的那样,“要建设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这是本地区国家的普遍愿望。亚太地区一体化越是推进,中美日关系走偏走坏的动能越是受到约束。

美日是军事同盟,然而过度的威慑逻辑会导致错误认知轮番升级,反而出现安全递减效应。冷战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不是军事同盟的成果,而是以东盟为中心以对话为基础的合作安全观的产物。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既是对这一成功经验的有机继承,也是进一步的发展和飞跃。

第三,全球南方的群体性崛起是世界百年变局的重要特征,中国的全球南方外交越成功,全球层面上的这种“塑势”就越将建构中美日关系稳定和健康的有利大环境。今年3月,在中国成功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去年中国最高领导人参加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感日益提高。

这对一向在中东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美国,以及与中东国家保持紧密关系的日本来说冲击很大。但单纯批评中国为了地缘政治利益介入中东,这类言论很难得到地区国家的认同,因为这些国家要走向现代化需要和平环境,而中国的良性介入受到欢迎。

金砖国家成立以来首次扩容,从5国扩容到11国,涵盖了中东国家、非洲国家和拉美国家,西方国家一些评论称之为“反美俱乐部”,这是没有看到发展中国家国际政治意识的大觉醒。“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发展中国家普遍欢迎,这让西方一些力量的“债务陷阱”认知攻势没有可持续性。如果全球南方国家都在说中国的好,仅仅几个西方国家说中国不好,这可持续吗?

中美日关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峰会后抓住机遇窗口期,积极“塑势”,是可以有所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