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黄境 观澜综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中乌领导人通话的三重效应

2023-05-04
60929717_303.jpg

4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之间的一番通话引起了国际媒体震动。这次通话各方期待已久。

二人自乌克兰危机以来的首次通话持续近一小时。谈话强调了中乌2011年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习主席表示中国不会“隔岸观火”,也不会“拱火浇油”。中国的欧亚事务特别代表将赴乌访问,“就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同各方进行深入沟通”。

巩固中欧关系回暖势头

今年入春以来,中欧关系稳步回升,这种势头在4月初随着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而达至高潮。俄乌冲突堪称中欧关系在冷战结束之后遭遇的最大挑战,中国和欧洲都试图走出俄乌冲突的阴影。

然而,中欧关系的回升势头非常脆弱。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在一次电视采访中的言论,被解读为质疑前苏联国家的主权,引发外交风波。尽管中国外交部并不认可卢大使的“个人言论”,但欧方疑虑未能完全消除。

如果没有中乌领导人的通话,那么这个意外事件可能将打乱中欧走近的步伐。其之于中欧关系的影响,将如同气球风波之于中美关系的影响一样。

在中乌领导人通话后,法国外交部发出声明,称通话“积极”,并指马克龙在月初访华时已向中方列出“尽快举行这样一次通话的理由”。欧盟也欢迎这“重要的、早该迈出的第一步”。

简言之,中欧关系的上升势头得到了巩固。

开启新一轮大国博弈

乌克兰战火燃起之后,各大国合纵连横,相互之间激烈博弈。由于一份声称中俄关系“无上限”的联合声明,中国被西方视为莫斯科的潜在帮手,尽管中国自己从未认可这一定位。通过与泽连斯基通话,中国实际上落实了自己的角色定位——调解人。习主席在电话中告诉泽连斯基,中国不是“当事方”。

这番通话,一是有力驳斥了美国鹰派关于中国不可信的言论,二是使中国成为欧洲经济和秩序重建的自然参与者,三是实现了对俄关系的平衡——示好之余避受其累。

另一个赢家则是欧洲。马克龙访华并发表关于台湾的言论后,受到美欧盟友很大压力,现在他终于可以松口气。据媒体报道,马克龙正在准备乌克兰问题的 “和平峰会”,并已邀中国参与。如果事情进展顺利,他将证明欧洲并非美国“附庸”。

与欧洲相比,美国对这次通话有所保留。美国只希望中国不要“挡道”——白宫已多次警告中国不要援俄武器。但美国不希望中欧动摇它对局势的主导。对于斡旋俄乌的提议,无论来自法国、土耳其还是巴西,美国向不置可否。美国对中乌领导人通话的反应算是谨慎欢迎。俄罗斯的处境则更为微妙些。中国已成俄最重要伙伴,地位无可替代,故俄对中乌通话只能表乐见。但俄更渴望助攻赢战,而非劝和促谈。

降低秩序转型的对抗性

要论此次中乌领导人通话的长远影响,言之尚早。但它也许是全球秩序转型更为和平的第一个信号。

首先,乌克兰危机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海峡已感受到了热度。缓解乌克兰危机,将有助于降低全球陷入混乱的可能前景。

其次,中国的和平倡议超越了乌克兰。伊朗和沙特已在中国斡旋下和解。近日,中国外长致电巴基斯坦和以色列,表示愿提供帮助。如果中国能成功调解俄乌冲突,那么中国将以“桥梁”而非以“挑战者”的形象面世。

最后,当前西方政客多从意识形态和集团对抗的角度看待中俄。但正如长期关注中俄关系的学者波波·罗(Bobo Lo)所指出的那样,中俄对国际秩序的态度并不相同。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它只想修正体系,不打算闹革命。

相比之下,普京对全球秩序的态度是“无政府主义的和破坏性的”。如果中国能为乌克兰的和平做出贡献,那么西方的政治家们将会认真地读一读波波·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