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聂文娟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中美高层通话解析

2021-06-28

2021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应约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通电话。相对于3月份双方阿拉斯加会谈引起的社会关注度,这次通话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又回到中美关系正常的互动模式,因此很多人忽略了它所释放的政治信号。

这次通话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美方对中方进行安抚的意图。通话于6月11日进行,时间点与美国参加在英国卡比斯湾举行的G7峰会重合,事后来看,G7峰会显然是一次针对中国的七国领导人协调会议,那么G7峰会之前美国与中国的通话,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安抚性质,换言之,美国意图与中国展开竞争对抗,但拜登政府似乎也有意防止美国的行为对中国造成过分刺激。从通话氛围上看,尽管双方在一些事项上持不同立场,但总体氛围仍比较友好,布林肯随后在推特上称这次会谈是“建设性”的。

双方有望在一些全球热点问题上取得了共识。会谈之后,中方的声明称“双方还就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美国国务院对此作了更多披露,双方沟通的全球问题包括朝鲜核问题、伊朗问题、缅甸问题以及气候变化问题等。诚然,双方在这些问题的具体政策上存在分歧,但布林肯称对话“务实、结果为导向”,反映双方可能取得了一定共识。细节有待进一步披露,但显然对国际社会以及地区和平与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双方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重大分歧,主要表现为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引起了中国方面强烈的反对。美方对台湾问题、新疆问题以及香港问题横加干涉,中方都一一进行了驳斥。在这次对话中,美国对中国的攻击越来越集中于中国内政问题,原来的一些热点问题并没有涉及,如南海、“一带一路”问题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呢?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一度扮演“解放者”角色,帮助东南亚相关国家捍卫所谓的“主权”、“权利”,而现在美国放弃这一“旗帜”,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中国的积极努力下,南海相关各方已经取得一些共识。在美国以南海问题为由,对中国进行指责或者挑衅的游戏中,东南亚相关国家很大程度上选择了“不参与”,这使得南海问题的“抓手”作用被大大弱化,美国这方面的“话语优势”也被弱化。

在此情景下,美国会“多做少说”,在南海地区仍与中国展开博弈对抗,但防止陷入“应者寥寥”的尴尬境地。这一趋势也说明,随着中国和平合作外交的不断努力,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认同度正在不断提升。

这次通话为我们从整体上思考中美关系带来以下启示:

首先,中美关系互动仍处于不对称状态。中国方面主张双向互利合作,美国方面仍保留着单向索取的傲慢态度。在新闻稿中,中国方面开篇就表达了善意及期望,称“对话合作应当是中美关系的主流。合作应双向互利,平衡解决彼此关切”。显然美国方面并没有对等平衡地解决中国的关切,美方一方面对中国内政进行指责,一方面要求中国在国际地区热点问题上配合美国。

其次,内政问题成为美国反对中国的“新边疆”,这一趋势对中美竞争有深远意义。美国以莫须有的中国内政问题做“抓手”,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不干涉内政”原则,难以得到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道德支持,这会进一步削弱美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当然,对中国内政的抹黑服务了一小部分国家反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服务了美国的“小圈子”、“集团政治”,但这种莫须有的指责是否能够构成“小圈子”持久合作的动力显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再次,中国的内政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伪命题”,美国集中于“伪命题”的事实表明它目前仍没有诚意与中国解决双边关系中的真正问题,如贸易问题、经济结构问题、两国民间交流问题以及两国战略对话问题等。中美两国应该在真正问题上进行斗争合作而不是在虚假问题上绕圈圈,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还在犹豫彷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