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张云 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

中国为什么会“挨骂”?

2021-06-24

无数中国人在为国家持续发展感到自豪的同时,对西方不停批评中国感到非常困惑不解,甚至是愤怒。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控制住了新冠疫情,却被有数十万死亡病例的西方国家批评为“威权主义”;中国经济率先走出疫情阴霾,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曙光,却被西方指责为“国家资本主义”;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为创造全球公共产品做贡献,却被西方一些囤积疫苗的国家说成是搞“疫苗外交”。

为什么中国做得好、做得对、做得及时的事情,在西方一些人看来都是错的、不道德的,至少是有问题的呢?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第一步需要分析为什么中国会“挨骂”。

首先,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在崛起进程中“挨骂”是不可避免的。历史上,任何崛起的新兴国家都会被主导国家看成是异类。主导国家只希望新兴国家被同化,而不是损害自己的国际领导力。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被美国批评为发达国家中的“怪胎”,因为自民党一党独大,不是西方式民主,而日本的产业政策也被批评是国家资本主义异端模式。90年代,东南亚新兴经济体被批评为威权主义政治与重商主义经济叠加,并引发了多年的“亚洲价值观”之争。

日本的“怪胎”之说随着它的泡沫经济崩溃而消失,而东南亚经济危机似乎让美国确信亚洲价值观失败,美国价值观取得了胜利。中国的崛起远远超过日本和东南亚经济体崛起的规模和速度,“挨骂”的强度和频率也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一点上,中国需要有清醒的认识,不是单方面凭美好愿望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就能避免的。

其次,中国“挨骂”的背后隐含着通过建设对抗性话语体系来人为制造“敌我认同”和“善恶认知”的冷战逻辑。冷战时代,美国把苏联定义为“邪恶的专制帝国”,而把自身和盟友定义为“自由世界”,并通过这一价值体系凝聚国内人心和团结盟友。

遗憾的是,苏联在冷战中被美国这种两极化话语体系牵着鼻子走,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试图构建显示苏联优越于美国的对抗性话语。可以说,在思想和话语领域与美国展开高强度竞赛,也是苏联最后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国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是避免陷入对抗性话语体系竞争的漩涡,这是超越“冷战型话语体系军备竞赛”的高明之举。

第三,在减少外部世界的错误认知、偏见甚至污名化方面,中国仍有不少主动作为的空间。例如,在一些国际媒体报道中,中国对非洲的经贸投资总是被当作反面典型,认为这种不计经济成本的做法使非洲国家普遍陷入债务危机,沦为中国的附庸,进而被政治控制。然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非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中国给非洲公共部门的贷款从2016年开始一直在减少,这说明贷款方是按经济逻辑决策,而非由政治逻辑主导。为什么这样有说服力的数据常出自国外,而不是中国自己的智库?要解决“挨骂”问题,中国在数据方面要有更大透明度和开放程度,要及时回应国内外疑问,这个工作仅靠政府做不过来,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大国在崛起过程中能否不再“挨骂”,取决于国内治理的成功和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有效塑造。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接力受到严重干扰,当时的驻英大使傅莹撰文感慨说,挡在中国与世界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十多年过去了,这堵墙似乎依然厚重,但中国与世界往来的密切程度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已空前提高。对于“挨骂”,中国需要有战略警惕,但不必有战略焦虑,有时候必须及时表达不满甚至愤怒,但更多时候要通过更加积极生动的中国叙事来获得广大朋友圈的认同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