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郑羽 同济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当前中国对美政策的若干原则刍议

2020-01-03

2018年3月以来,不仅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有增无已,相关谈判迟迟未有结果,而且特朗普政府还不断扩大了在各个领域的对华遏制。在美方的频频打压之下,中方试图与美方建立平等合作、互利双赢新型大国关系的政策已难以为继,中国的对美政策已处于再选向的十字路口。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就当前中国对美政策的若干原则谈几点看法。

其一,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国家集团保持尽可能多的合作关系仍然是当前中国国家利益中的核心利益之一。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家集团建立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合作关系。没有与外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合作关系,中国就可能重新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中国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和先进的产业技术道路就要走很多弯路。中国的经济发展要借助于世界,其中主要是借助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市场、资金和技术。中国不可能在不与外部世界合作与交流的情况下自己达到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水平。

其二,和平崛起的国家发展道路选择不仅决定了中国将不以战争手段解决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且还决定了不以硬性对抗的方式解决矛盾。尽管特朗普对华政策相当的咄咄逼人,中方的反应仍然是基于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不扩大事态,不层层加码,不是进攻性的,而是防守性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宣传上不搞谩骂,就事论事,不攻击对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当前尤其需要特别避免的倾向是基于中美矛盾而把整个西方世界都看作异己力量甚至敌人,以避免被整个西方世界认为中国是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上不能共存的另类。很显然,目前的中美矛盾在美方一意孤行的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管控,特别是中方的理性管控,有可能按照恶性循环的轨道发展,最终出现在激烈的中美对抗中欧盟和亚太发达国家不得不选边站的情况,这将是对中国更为不利的、应该全力避免的国际环境。

其三,在中国对美政策中所谓的以战争思维代替和平思维的主张将把国家引向歧途。以战争思维来统领对美政策,不仅会对国家的既定发展战略形成全局性的摧毁性的冲击,而且并不能有效地应对和化解美方的战略围堵。尽管美方的个别战略分析家确实作出过“美中必有一战”的战略预判,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美方对中国的战略遏制主要是在非军事领域进行的。在军事领域,美国军方确实正在考虑制定针对中俄的“多领域作战”的军事构想,但目前特朗普政府在军事领域的措施主要是两点,一是在中国南海水域进行军事巡逻,二是退出《中导条约》,计划在西太平洋地区加强中程导弹部署。显然,在南海的巡逻是奥巴马时期政策的继续,而退出《中导条约》实际上反映了美方对中国沿海大量部署的陆基中程导弹形成的战略威慑的忌惮。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冷战年代美苏激烈对抗的情况下,美国方面已经形成而且严格执行了不与能够打击美国本土的有核国家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军事行动规范。例如,1958年的柏林危机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国军事力量建设应继续奉行“合理足够”原则,避免陷入军备竞赛泥潭。

最后,以单边妥协谋求双边妥协,以实力谋妥协。毛泽东曾经首先以单边妥协赢来了中美之间1972年的双边妥协,邓小平在处理“六四事件”后的美国对华贸易制裁于1994年结束问题上也是如此。当然,当前的中美关系比那时要复杂得多,因此,以实力谋妥协将是重要的政策选择。例如,通过改革壮大自己以便对贸易战有更大的承受力,静待其变;建立更加符合国际规范的双赢投资环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吸引更多其他发达国家的投资与技术合作。目前,以更加积极甚至妥协的态度保持和扩大与欧盟、加拿大和亚太地区发达国家的合作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