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稻草人与修昔底德陷阱

2017-08-14
S1.jpg

美国的中国问题学者林蔚(Arthur Waldron)在专门发表与中国有关新闻的网站SupChina上撰文,对格雷厄姆·阿利森的新著《走向战争:美国和中国能否避开修昔底德陷阱?》作了尖刻评价。他提出三个主要论点:阿利森曲解了修昔底德;历史“教训”告诉人们绥靖是种错误;阿利森忽视了中国自身的经济与社会困难。总之,他发现阿利森的书“肤浅”。但这话也可以用来形容他的观点。

格雷厄姆·阿利森对修昔底德的理解有问题吗?有。就我所知,对于修昔底德到底写了些什么,以及如何把它与今天相联系,我2015年10月的《把修昔底德放回修昔底德陷阱》仍是最详尽的一文。可能阿利森确实低估了当代中国面临的巨大经济困难,但这难道就意味着阿利森写的全是废话?非也。

林蔚对阿利森的评论缺少中肯,他自认为他所设置的论据可以一举将对方驳倒。但让人尴尬的是,林蔚甚至不能令人信服地击倒他自己的稻草人(指虚设的靶子)。

为击倒他的第一个稻草人,林蔚提出三个反例。第一,在修昔底德的历史时期,战争并不是不可避免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阿希达穆斯让雅典人撤销墨伽拉法令,如果雅典简简单单答应这一要求,战争本来可以避免。第二,1904年,是新兴大国日本发动了与既有大国俄罗斯的战争。第三,1941年,不是美国与日本开战,而是日本与美国开战,30年代的德国亦是如此。

林蔚的第一个反驳理由完全正确。只要雅典取消墨伽拉法令(显然是对墨伽拉实行商品和人员禁运),伯罗奔尼撒战争几乎肯定不会发生。这一禁令由雅典的伯里克利实行,作为对斯巴达盟友墨伽拉的惩罚(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一卷第67节)。但这个论据已有太多证明,详细情况下面会提到。

林蔚的第二个反驳理由依然完全正确。1904年是日本发动对俄战争,而不是相反。但问题不在这里。林蔚过于在字面上解读阿利森的论点,断言“修昔底德陷阱”的论据必须是既有大国发动对新兴大国的战争。而事实上,阿利森只是使用“修昔底德陷阱”这种说法,来指通常的力量转移现象,其中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较大,这也是政治学家们长期以来提及的事情。

林蔚的第三个反驳理由听上去不错,但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确实,日本在珍珠港对美国发动进攻,但日本的进攻是否是在回应美国旨在“消除日本威胁”的行动呢?事实上这仍是一个极富争议的问题,历史学家观点也不一致。例如,有严肃的历史学家认为,是美国有意挑起与日本的战争,以阻止它进攻苏联或东南亚。美国甚至想以此作为介入对德战争的手段。另有历史学家认为,美国是无意当中惹来这场进攻。说到挑衅问题,美国1941年7月26日开始冻结日本资产,并对日本实行燃料禁运。这种冻结威胁日本的生存,因为日本85%左右的石油是从美国以及荷属、英属东印度群岛进口。由于欧洲战事正酣,德国又入侵苏联,日本此时无处进口石油。日本人意识到自己陷入字面意义上的贫瘠,而出路只有两条,要么投降,要么开战。他们选择了战争。可说的还有很多,但关键点非常简单:历史不是道德传说,美国在1941年确实下重手挑衅了日本。与第一个例子中的雅典人一样,美国决定宁愿接受战争,也不愿撤销冒犯对方的法令。两个例子中经济禁运都成为战争导火索,这绝不是巧合。

那么,历史的“教训”是什么呢?林蔚告诉我们,这些“教训”教育人们,“对侵略者的姑息,危险远远大于采取审慎的对抗。”这是他的第二个稻草人。任何有心了解阿利森论证的人都应该知道,阿利森并没有主张任由中国征服亚洲。事实上,他讨论的是双方的切身利益以及通过“冒险一战”保护这些利益的必要性。林蔚用“绥靖”一词说明奥巴马政府上一个10年后期在南海明显“擅离职守”,但他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支持这一说法。更令人诧异的是,作为中国问题专家,林蔚完全没有尝试去评估南海争端的加剧在多大程度上是受意外的、不可预测的区域性事件影响,比如2010年日本逮捕中国渔船的船长,或2012年日本将尖阁群岛/钓鱼岛国有化。其实在这一时期,许多严肃的分析人士都认为,中国只是针对其他国家的挑衅作出回应。

林蔚历史“教训”的最后讽刺在于,他拿出的历史事例不仅不支持他“对侵略者的姑息,危险远远大于采取审慎的对抗”的结论,而且正好相反。雅典人为什么不撤销墨伽拉法令?因为它的领导人不愿向斯巴达让步或与之和解,换作林蔚讥讽的说法就是“姑息”敌人。不“姑息”的结果就是30年战争,它摧毁了雅典的黄金时代。“那希特勒呢?”林蔚会回应。好吧,他又是什么情况呢?上世纪30年代后期那种认为绥靖能满足希特勒野心的想法是愚蠢而错误的,但这不代表绥靖政策要为二战负责,因为希特勒是一心要发动战争。同样这不代表中国的领导人就是当代希特勒,而林蔚的论点却是基于这种假设,尽管他没有明说——当然这也是有理由的,因为那不是事实。真的有人以为,中国领导人的想法与希特勒提出的“生存空间”一样吗?后者集各种狂热于一身,包括确保粮食安全,让德国成为与美苏比肩的欧陆帝国,实行仇视犹太人、斯拉夫人和罗姆人的种族主义,通过“东方总计划”号召灭亡波兰民族、饿死乌克兰人、灭绝犹太人,将德国的疆土向遥远的东方扩展。如果有人真是这么以为的话,请证明你的立场,如果不是,就不要再提什么希特勒了。

美中之间存在现实的战争危险。如果两国想避免战争,双方必须各退一步,并改变当下的行为。时间已经所剩无几。这些,才是阿利森的观点,真正的书评是会认真对待这些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