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习近平的马可·波罗战略

2017-06-20
S2.jpg

上个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了精心安排的“一带一路”论坛。为期两天的会议吸引了包括俄罗斯总统弗拉迪米尔·普京在内的29位国家元首,以及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200名代表。习近平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称为“世纪工程”。65个参与国占到全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人口达45亿。

这项倡议诞生于2013年,习近平计划通过一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中国延伸至欧洲、并扩展到东南亚和东非)来整合欧亚大陆。该倡议被称为中国的新马歇尔计划,并被视为其尝试大战略的努力。一些观察人士还将这一论坛视为习近平试图填补唐纳德·特朗普放弃巴拉克·奥巴马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所留下的真空。

中国雄心勃勃的倡议将为贫穷国家提供急需的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和发电厂,还将促进中国企业增加对欧洲港口和铁路的投资。“一带”将包括横贯中亚的大规模高速公路和铁路网,而“一路”指亚洲和欧洲之间的一系列海上航线和港口。

马可·波罗会感到骄傲。并且,如果中国选择利用其过剩金融储备来建设有利于穷国和国际贸易的基础设施,那么它提供的将是全球公共产品。

当然,中国的动机并非单纯乐善好施。将中国巨大的外汇资产从低收益率的美国国债转移到高收益率的基础设施投资合情合理,还为中国商品创造了替代市场。鉴于中国钢铁和水泥公司正被过剩产能困扰,中国建筑公司将从新投资中获利。当中国制造业转移到更偏远省份时,改善连接国际市场的基础设施符合中国的发展需要。

不过,“一带一路”倡议是否只关乎公共关系而非实质性投资?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对这一倡议的投资额去年出现下滑,这令人怀疑商业企业会否和政府一样立场坚定。每周,五辆满载的火车从重庆驶往德国,但返回时只有一列火车满载。

通过陆路将货物从中国运往欧洲的成本目前仍是海运的两倍。正如《金融时报》所说,“一带一路”倡议“不幸地更多是一个广泛的政治愿景,而非一个务实计划”。此外,还存在一种风险:项目的债务和未偿贷款将成为庞大的经济负累。并且,对穿越如此之多国境的项目来说,安全冲突将颇为困扰。印度不愿意在印度洋看到更多中国存在,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在中亚也有着自己的议题。

习近平的愿景令人敬佩,但它能否作为一项大战略获得成功呢?中国在押宝一个古老的地缘政治观点。一个世纪之前,英国地缘政治理论家哈尔福德·麦金德提出,谁控制了欧亚大陆“世界之岛”,谁就能控制世界。相反,美国战略长期以来都认同19世纪阿尔弗雷德·马汉上将的地缘政治洞见,即强调海权和边缘地带。

二战结束之后,乔治·F·凯南改进了马汉的理论并发展出他遏制苏联的冷战战略,并指出如果美国与欧亚大陆两端的岛国英国和日本以及西欧半岛结盟,美国将创造一种有利于美国利益的全球力量平衡。五角大楼和国务院至今仍遵循这些方针,对中亚关注甚少。

互联网时代很多都改变了,虽然有所谓的“距离之死”之说,但地缘政治依然重要。在19世纪,很多地缘政治斗争都围绕“东方问题”展开,即由谁来控制崩溃的奥斯曼帝国曾经控制的地区。像柏林-巴格达铁路这样的基础设施项目曾在大国之间引发紧张。这些地缘政治斗争如今是否会被“欧亚问题”所取代?

“一带一路”倡议意味着中国押宝在麦金德和马可·波罗上。但穿越中亚的陆上路线将令19世纪英国、俄罗斯以及曾经的土耳其和伊朗帝国卷入的“大博弈”再度出现。同时,穿越印度洋的海上之“路”突出了中国和印度令人担忧的既有矛盾,中国穿过巴基斯坦的港口和道路引发的紧张也正在升温。

美国更多押宝在马汉和凯南上。亚洲自有其力量平衡,无论印度还是日本甚至越南都不希望中国主导。它们将美国视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鉴于两国间大规模的贸易和学生往来,美国的政策不是遏制中国。但痴迷于国家复兴愿景的中国和其海上邻国爆发领土争端,会将这些国家推向美国的怀抱。

其实,中国的真正问题是“自我遏制”。即便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民族主义依然是一股强大力量。

总的来说,美国应当欢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如前美国贸易代表和前世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所说,如果一个崛起的中国有助于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美国就应当鼓励中国成为一个“利益攸关方”。并且,美国公司将有各种机会从“一带一路”投资中获益。

在诸如货币稳定、气候变化、网络规则、反恐等一系列跨国议题上,美中两国将能从合作中获益良多。并且,虽然“一带一路”倡议将给中国带来地缘政治成本和收益,但它不会像一些分析师认为的那样,成为大战略的游戏规则改变者。一个更困难的问题是美国能否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全文翻译自《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标题Xi Jinping's Marco Polo Strategy(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