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特朗普总统时代美中关系前瞻

2016-11-17

出乎所有人意料,唐纳德·特朗普赢下了11月8日举行的美国总统大选。大约两个月后,他将执掌白宫,正式成为下一任美国总统。这是谁都没有料到的新情况,美中关系未来会如何发展?

S1.jpg

当然,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不过,基于我们对特朗普及其顾问的了解,美中关系存在三种走向可能:困惑失措、因循敷衍和握手言和。最可能的是困惑失措,其次是因循敷衍,最不可能的是握手言和。

困惑失措

困惑失措表现为疑惑、忧虑,甚至犯错。不幸的是,美中关系的发展很可能呈现这种特征。

一方面,所有人都认为特朗普的本性非常务实。他希望与俄罗斯和中国领导人合作,彼此和睦相处。他看重名望,并希望其他国家尊敬美国,但他看起来又似乎不愿意投桃报李。对普京和习近平这样对地位很敏感的领导人来说,这一点很重要。中国希望被美国视为“大国”,这一提法最早由中国前总理温家宝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提出,并为习近平2012年底上台后所沿用。在习近平看来,“大国关系”意味着大国应平等相待、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从实践上来说,这意味着美国不应利用自身地位优势来羞辱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应为了达赖喇嘛牺牲美中关系,不应让中国在近海问题上难堪。不过,特朗普和习近平打交道时可能会采取更加个人化和随意的方式,并且他可能尽力弱化外交政策的重要性,以实现他再造美国的内政初衷。

在另一方面,特朗普身边尽是“鹰派”顾问,他们很可能希望阻止中国作为一个独立大国的崛起。这些顾问将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中国,并将如今的中国视为20世纪中期日本的化身。

今年早些时候,约翰·博尔顿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建议利用“台湾牌”来制衡中国。他说,美国应采用“阶梯式外交升级”策略,来逼迫中国“放弃其在南海的基地”。如果中国拒绝,美国将重新审视和台湾的外交关系,并“最终”建立“全面外交关系”。中国将被迫在“一个中国”政策和南海影响力之间二选其一。

对熟悉美中关系复杂性的人来说,这一建议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中国会屈服于美国威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中国最有可能的反应是爆发激烈的爱国主义运动,并摧毁过去40多年来相对积极的双边关系。一旦中国陷入绝望,必将大幅增加军费开支,扩充南海前哨,并寻求与俄罗斯和巴基斯坦结盟。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美国和中国将在南海和东海爆发冲突,并很可能升级为战争。

据多家媒体报道,特朗普考虑让博尔顿出任国务卿。一个坚信在政府政策中“协商”等同于“祈祷”的人,有可能成为美国最高级别外交官。

据报道,其他可能出任国家安全和外交事务高级官员的人包括:纽特·金里奇、杰夫·塞申斯、鲍勃·科克、吉姆·塔伦特,以及斯蒂芬·哈德利。在这些人中,金里奇自封为“鹰派”,从他的言谈来看他似乎仍活在冷战时代;塞申斯是伊拉克战争的坚定支持者;塔伦特相信美国在南海的自由贸易能力正“遭遇威胁”,面对中国在近海的“扩张”(以霸权取代美国主导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美国应对不足,他认为重返亚洲政策因“缺乏力度”而失败,并呼吁美国强化这一政策。相较之下,科克和哈德利的立场更为中性,我将在下文探讨。

换言之,特朗普显然被一群对中国存在意识形态敌意的坚定鹰派顾问们所包围,而他自己并没有这种倾向。(碍于篇幅所限,我们不进一步讨论彼得·纳瓦罗的等其他类似顾问。)因此,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很可能是:直言不讳的鹰派顾问鼓吹美国进攻姿态,并尽其所能离间和中国的关系;而特朗普则试图控制这些极端言论,并和外国领导人直接达成协议。但一个人所能做的仅限于此,美国对外发出的自相矛盾的信号肯定将令他国感到困惑,中国可能是最感困惑的一个。

因循敷衍

因循敷衍意味着,虽然勉强能取得些许成绩,但既无创意也无技巧。这是特朗普政府治下美中关系发展的第二大可能趋势。两国关系将保持稳定,但那些给两国关系制造下行压力的根本性问题则不会有任何进展。

在这种情境假设下,特朗普将最终任命主流党内人士出任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事务高级职位。这些人包括:长期担任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的理查德·哈斯,鲍勃·科克,或者小布什的前国家安全顾问斯蒂芬·哈德利。这些建制派人物不太可能打破美中关系现状,很可能继续执行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这些政策在美国拥有跨党派共识,即“遏制并接触”:在军事上(即便在东亚范围内)要强于中国,同时在经济上和中国保持接触。按照这种情境假设,特朗普扬言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的说法将仅被当成是“竞选言论”,而两国关系现状将基本得到保留。

这种情境假设的问题在于,美中关系仍将充满不确定性和冲突。正如傅莹所观察到的,“遏制并接触”政策的根本问题在于,美国“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维持现状者们希望能继续保持美国作为全球唯一大国的地位,并反对中国在周边施展更大实力和影响力。其结果就是诸如“重返亚太”、“海空一体战”等政策的出炉,这些政策试图在东亚保持美国对中国的军事优势地位,并对被华盛顿精英视为“出格”的中国行为保持强大的国际压力。当中国变得日趋强大,肯定会对这种现状感到不满,因此美中两国很可能出现军备竞赛(如今已经初现端倪)。在这一情境下,美国不太可能和中国爆发战争,但这会不知不觉地将两国导向战争之路。

S3.jpg

握手言和

在这种情境下,美中两国聚首一堂、讨论畅谈、交换意见,并共同作出决定。这是美中关系发展最不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境,但吊诡的是,这种情境最能反映特朗普的个性。

在这一情境假设之下,特朗普要么任命一些不那么鹰派或意识形态浓重的人士,要么他能组建一个完全贯彻其意图的行政团队。第一种选择目前来看是有可能的,但这些温和派候选人的名字还未被透露给媒体。不过,特朗普过渡团队中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前众议员迈克·罗杰斯不会推荐这些人,而过渡团队组长克里斯·克里斯蒂(译者注:现已被降为副组长)更不太可能批准任用他们。第二种选择则可能性不大,因为在重大议题上调整外交政策需要得到内阁、国会,以及民众的支持。如果一届政府内部充斥着异议者,将很可能导致消息泄露或辞职频发。

话虽如此,如果特朗普能够掌控这一情境,美中关系将很可能实现缓和。正如上文提到的,如果特朗普对中国展现敬意,那么用傅莹的话说,这将成为全新的“信任基础”。两国可以打造一种商业式关系,以实现两国的共同利益。一种更为松散的美国盟友结构将会由此发展,并且在叙利亚、伊拉克和金融稳定等全球性议题上的合作也将变得可能,甚至成为常态。正如《环球时报》一篇评论所说,两国有可能结束他们间的“自我毁灭式竞争”,并寻求建立可持续的长期关系。在实践中,这意味着两国达成某种协议,美国停止干涉中国的领土纠纷,而中国则收敛其行为。

结论

困惑失措、因循敷衍和握手言和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未来。在第一种情境下,美中关系恶化。在第二种情境下,现状(虽然难言稳定)仍可得到维持。在第三种情境下,两国均视彼此为大国,并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两国最终将走哪一条道路,取决于特朗普将会任用哪些人。目前来看,对那些倾向于第三种情境的人来说,趋势不妙。不过,仍有时间,或许特朗普将最终避免困惑失措或因循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