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北京新魅力攻势

2014-10-18

在多年对不少东亚邻国奉行强硬政策后,近几个月有迹象表明,中国开始奉行某种更加缓和的策略。一个明显的象征,就是北京决定从越南沿岸附近有争议海域撤走一个引起异议的石油钻井平台。与此同时,在两国南海主权争端问题上,中国官员对河内的对抗性调门明显减弱,不再强调中国对当地大片水域有所谓历史和法律权利,而表示此类双边争议能够而且应该通过外交手段协商解决。

河内不是唯一受到和解对待的国家,习近平政府还对韩国发起明显的魅力攻势。几年前,北京还不停支持它的共产主义盟友朝鲜,对朝鲜甚少批评之词,甚至支持平壤对南方邻国采取咄咄逼人的政策。这在2010年3月变得尤为明显,当时中国政府拒绝谴责朝鲜击沉韩国军舰“天安号”。2013年底,摩擦再次出现,当时中国宣布在中国大陆和日本、韩国之间水域划设防空识别区,韩国与华盛顿、东京共同强烈谴责这一举动,称它会干扰空中旅行权利,是不可接受的。

中国对韩国的做法在2014年明显不同。北京采取措施在政策上与平壤拉开距离,包括几乎不加掩饰地警告金正恩政权不要破坏东亚的和平稳定。接着习近平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其间他强调,更紧密的中韩经济和政治关系将带来互利双赢。与对韩国的热情形成对比的是,习近平来往首尔的途中未在平壤停留,显而易见冷落了金正恩政府。

北京甚至谨慎试着改善与印度和日本的关系。中国官员最近强调,中印长期存在的边界争端没有必要演变成危机。这一争端是1962年双方爆发一场正式战争的导火索。习近平的政府还收敛了对东京的对抗性政策,强调两国保持经济往来的重要性。

与一年前相比,中国总体外交政策调子明显不那么尖锐和对抗了。当然,不是所有国家都受到中国同样的怀柔对待。例如,在涉及南中国海的领土争端问题上,北京对马尼拉没有表现出丝毫妥协之意。甚至最近几个月,中国对台湾的立场也略趋强硬。尽管如此,北京总体上对邻国态度不那么生硬了。

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修正,更不清楚为什么它发生在当下。这里面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一是,北京只是延续了它时而过分自信,时而通融妥协的长期战略。我们以前肯定见过这个模式,比如它的台湾政策。从共产革命的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政府对台湾采取高度对抗和决不让步的政策,但到90年代初,政策变得温和许多。那期间,中国和台湾谈判代表达成“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共识。但谨慎的和解期在1995年戛然而止。为回应岛上出现的台独情绪升温迹象,北京多次在台湾海峡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并警告对方如果这种“分裂主义”行为继续下去的话,它将保留使用武力的权利。这一强硬立场贯穿台湾领导人陈水扁执政期始终。但2008年,作为对统派马英九竞选成为陈水扁继任者的回应,新的和解期再度出现。

尽管北京目前在东亚较温和的做法,可能只是同样的“周期性”政策变化,但也有另一种可能。中国领导人也许觉察,他们极为武断的行为已经过头了,特别是过去四五年在南海和东海问题上。许多迹象表明那种政策受到反制,美国不仅宣布它的军事力量向西太平洋“再平衡”,还努力将东亚国家拉入事实上遏制中国的政策圈子。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对美国的举动反应甚佳,甚至有迹象表明,不同地区大国间也会有更大规模安全合作。日本作为中国的对手,通常处在这类行动的中心,它发挥的安全作用,比二战结束以来任何时候都积极。

中国有足够动机干扰一个想遏制它的潜在非正式联盟。它的魅力攻势应当放在这个更大背景下来看。关键问题是,北京近来对更合作的外交的热衷,是反映短期战术改变,还是一种长期的明智调整?前一种解释的主要论据是,在经济政策上,中国领导人差不多不再是共产主义者,但他们在政治政策上仍是坚定的列宁主义者。列宁主义一个重要行为准则是,刺到软东西就继续刺,刺到钢铁就把刀子撤回。中国领导人也许认为,他们之前的做法遇到了钢铁,也就是遇到美国和它越来越多的正式、非正式盟友。但也可能是,中国领导人认识到过去那种武断的做法效果适得其反,如果中国想维持和平,并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继续享有巨大经济利益,永久性政策转变是必需的。

对北京魅力攻势的原因,我们也许很多年都没有明确答案。但至少初期迹象让人略感鼓舞。美国及其盟友应该谨慎,对中国更加通融的政策作出积极回应,避免无谓地对北京施压,或再度制造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