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美中关系的未来

2015-03-10
ID26(Xi-Obama).jpg

习近平今年秋天访问美国时,他日程的内容之一必然是他所讲的“新型大国关系”。这个概念仍然含糊不清,一些美国人担心这是分化美国联盟的工具,中国学者则回应说,这是真诚的努力,旨在消除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间危险的动力,正是这种动力,导致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展望未来,悲观主义者预计,随着中国不断强大并意图将美国逐出西太平洋,两国必将发生冲突。有人建议,可以通过确认势力范围来预防冲突,让美国将其主要活动限制在东太平洋。但是,这种应对中国崛起的方法会毁掉美国的信誉,并使该地区国家选边站,而非平衡中国。相反,美国继续保持在西太平洋的存在,不但可以加强该地区各国的自然平衡反应,也有助于塑造一个鼓励中国负责任行为的环境。

一个应对中国崛起的妥善政策,必须平衡现实主义和纳入的考量。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刚开始考虑如何应对中国崛起时,一些评论家力促美国在中国过于强大之前采取遏制政策。出于两个原因,我们拒绝了这一建议。首先,绝无可能打造一个反华联盟,因为这个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希望(现在仍然希望)与美国和中国同时保持良好关系。更重要的是,这一政策不必要地确保我们将来与中国为敌。正如我在五角大楼负责东亚事务时常常在演讲中所说的,如果你把中国当作敌人,你就一定会有这个敌人。

相反,美国选择了可以称为“融入与保险”的政策,欢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时重启美日安保条约,以防中国恃强凌弱。一个崛起的中国如果仗势欺人,自会促使邻国去平衡它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中国可以约束中国。

这是评估美国与中国相对实力的关键。正如阎学通写中国如何打败美国时提到的:“为给崛起创造友好的国际环境,北京需要发展比华盛顿更有质量的外交和军事关系。没有哪个大国可以同世界上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因此,中美竞争的核心将是看谁有更多高质量朋友。”此刻,美国在受益于这样的关系网和联盟方面占优。华盛顿大约有60个条约盟友,中国则很少。政治倾向方面,据《经济学人》估计,在世界国力排名前150的国家中,近100个国家倾向美国,21个国家反美。

2011年,美国宣布对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亚洲实行再平衡战略。一些中国人把奥巴马政府亚洲“再平衡”战略当成一种遏制。但是,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几乎没有贸易和社会接触,而与冷战教义不同的是,现在美国对中国有大量贸易,美国大学中的中国学生超过25万。塑造中国的决策环境,而不是遏制,才是对美国战略更准确的描述。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是修正主义国家,伴随实力的增强渴望推翻现有国际秩序。但中国并不是上世纪纳粹德国或苏联那样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国家,它参与创建了金砖国家发展银行,推动符合自身需要的地区性组织。中国从现有国际机构获益良多,它不想破坏这些机构,如联合国、IMF、世贸组织,等等。美国的盟友帮助塑造鼓励中国负责任行为的环境,而中国也在乎它的声誉。

此外,技术和社会的变化也给全球议程增添了许多重要跨国性问题,如气候变化、传染病、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和网络犯罪。这些问题不意味着权力在国家间的转移,而是政府权力的外扩。要应对这些全球性威胁,必须加强包括中国、欧洲、美国和其他国家在内的政府间合作。

中国渴望在东亚发挥更大作用,美国则有它提供防卫承诺的亚洲盟国。误判总是有可能的,但冲突远非不可避免。中国政府的合法性有赖于经济高速增长,最高领导人明白,中国还需要几十年,才能拥有像美国那样成熟的经济。尽管当年德国对英国紧追不舍(并在工业实力上超过了它),但在全球层面,美国的总体军事、经济及软实力资源仍比中国领先数十年。何况,中国无法承受德国皇帝那种政策,因为,铤而走险的政策势必危及其利益和内外稳定。

换句话说,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相比,美国有更充裕的时间处理与新兴大国的关系,而与德国相比,中国有更多动机进行自我约束。如果美国继续避免把遏制当成一种战略,而中国承认美国在西太平洋存在的合法性,那么这就给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机会。美国与中国是否努力发展这样的关系则是另一个问题。人为的错误与误判总是有可能。但如果选择正确,冲突并非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