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关税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鲍韶山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设计学院教授,Smart Trade Networks创始主席

中国对美国贸易霸权的“滴灌”策略

2025-07-05
22a026c37d77be0d7c1380dbaa425646.jpg
(照片:TRENDS Research & Advisory)

中美关系常被视为超级大国之间的较量,是一场围绕关税、科技主导权和全球影响力的大竞争。然而在贸易战和外交交锋的表象下,隐藏着一个更不为人知的现实:美国构建了一套依赖中国的体系,让本国工业体系像被拴住一样,而中国根本不需要用力拉扯这条绳子。

这不是冷战式的僵局,而一种缓慢的窒息过程,它并非通过禁运或封锁实现,而是对驱动美国工业与国防的材料和零件进行精准的、执行上步步为营的控制。

“解放日”之后正在进行的关税谈判,正凸显了这些结构性动态。美国缺乏贸易韧性,中国也并不急着切断与美国的联系——事实上最好不要这么做。但是,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一直说自己“赢了”,却陷入经济死胡同。这条死胡同并非特朗普造成,但特朗普试图用虚张声势帮助美国摆脱困境的做法,只会让情况更加恶化。

贸易韧性的幻觉

多年来,美国一直在脱钩和供应链安全问题上高谈阔论,却仍然依赖中国提供上游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对美国经济运转、国家安全和可行的社会解决方案来说至关重要。从稀土磁铁和石墨到镓、锗和锂的衍生物,中国控制着全球70-90%的加工产能,即使其他地方有这些原材料,中国也常常主导着精炼、分离和化学转化过程。中国不仅仅是采矿超级大国,更是21世纪的工业熔炉。

理查德·鲍德温指出,美国工业对中国上游原材料的依赖程度远高于中国企业对美国供应链的依赖。五角大楼国防采购分析公司戈维尼注意到美国军工综合体对中国供应商的依赖,他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国防系统依赖一万多家中国公司的供应。

事实上,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约40%是中间品或资本品,至于终端消费市场,正是这些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帮助美国在过去30年控制了通胀。尽管通胀困扰着服务业,但2000年以来,消费品的实际价格出现下降。如果没有这些进口商品,低收入家庭的境况会比现在更糟,因为在过去4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一半底层家庭的实际工资没有增加。

中国为何不停止对美出口

鉴于美国持续不断地限制中国获取各种技术,更不用说特朗普第一届政府发起无休止的关税战(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遏制中国经济崛起),人们或许纳闷为什么中国不采取报复,直接切断对美关键产品的供应?答案是,断供不仅仅是一种粗暴的工具,从中国的角度看也不是理想的做法。

彻底禁运将激发美国的政治意愿,引发对替代产品来源的大规模投资,启动紧急权力,并团结盟友进行类似战时的工业动员。相反,中国制定了一个更有效的策略,那就是战略耐心和遏制。

中国无需阻止出口,它只需根据各种环境或国家安全标准,要求申请出口许可证、审查或者认证,以便与美国建立更规范的沟通形式。最近的例子是对制造某些磁铁所需的各种稀土元素实施出口许可要求。此前,中国在2023年对镓和锗实施了出口管制。尽管从未正式实施禁令,半导体供应链却被扰乱。石墨出口流程收紧,也对电动车电池制造商产生了影响。

这种“滴灌”策略的妙处,在于它永远不会引发全面危机,却足以让美国企业和政客一直处于焦虑状态。对制造商来说,供应很可能到位,也可能延迟,采购和为控制成本压缩库存变成一场轮盘赌游戏。

与此同时,北京可以根据政治气候调整施压力度。如果谈判进展顺利,贸易往来就可能恢复,如果紧张局势加剧,贸易往来就可能收紧。这就像供应链上的水龙头,而不是铡刀。因此,尽管美国实施直接禁令并提高关税,希望将中国商品挤出市场,但中国的做法就像施针灸一样更为巧妙。

投资的死亡螺旋

从长远看,投资可在战略上塑造最终格局。由于供应仍然充足(尽管可能存在波动),并没有明确的市场信号催生替代品。而在吃不准供应量的情况下,没有人对它完全有把握,结果就是投资瘫痪。

从资本配置角度看,在中国以外投资建设产能充满风险。中国企业随时可以放松出口管制以增加产量,从而使加入该行业的新公司无利可图。长期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因为买家不愿意签订高价合同,来购买那些他们或许仍能从中国获得的原材料。美国的政治承诺并不一致,几乎没有提供太多坚实的保障来稳定投资者信心。

雪上加霜的是,所有这些不确定性因为特朗普时代摇摆不定的政策而加剧,且这种影响持续存在。今天关税上调,明天又暂停谈判。“第一阶段”协议被称为历史性胜利,却最终因自身内容的含糊不清而破裂。“解放日”后的形势只会让市场再次意识到特朗普政府的反复无常和任性。没有人知道一年甚至一个季度后,贸易体制会是什么样子。

这种政策不连贯给本已不稳定的投资环境增添了新风险。如果价格、政治因素和市场需求能够因为一条推文发生改变,那么投资者更无法为稀土加工、石墨提纯或者镓提取构建可靠的商业投资逻辑。

美国的依赖性

这意味着,美国不仅依赖中国的原材料,还依赖中国是否愿意维持这种供应假象。这些原材料并非直接禁运,而是被分发,刚刚好可以避免出现其他选择,但又让人永远感觉不够用,无法获得安全感。这就像工业上的“滴注吗啡”,足够发挥效用,但总感觉有点少,让人无法摆脱恐惧。

这种依赖性如今影响到美国的国防工业综合体,其精确武器、制导系统和通信系统都依赖中国占据主导权的材料。美国摆脱这种依赖并不像许多人以为的那么容易。在高端制造和科技领域,需要镓、锗和钨的半导体、人工智能加速器和光电同样面临这些不确定性。

之所以出现这种令人震惊的状况,不是中国的欺骗或者狡猾,而是因为美国的错觉,以及美国数十年来以牺牲产业资本为代价推动金融化的政策。几十年来,美国将产业基地转移到海外,以降低成本并提高回报。至于稀土,朱莉·M·克林格在其《稀土前沿》一书里表示,美国几十年来一直在将该产业转移到海外。没有人从它眼皮底下偷走它,市场效率和将肮脏危险产业转移给他国的想法,才是主宰公司董事会和政治当权者决策的神。

如今,这种神学已经走到尽头,但没有便捷的出路。常见的解决方案包括回流、友岸外包、战略储备、公私合作,但大多只是做做样子。这些方案听起来积极主动,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那就是中国可以收紧供应渠道制造恐慌,然后再通过放松供应来抑制相关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证明投资是合理的。中国的供应链还可以向市场投放大量产品,并有可能在某个竞争对手看似势头强劲时将其彻底摧毁。

这种“滴灌”做法不会引来反应,相反它阻止反应。它让病人活着,依赖对方,且永远处于虚弱状态,无法发起抵抗。

这不是一个尚有选择余地的僵局,它是美国数十年自满情绪造就的死胡同,其根本逻辑是短期利润。美国之所以被耍得团团转,不是因为没有预警(尽管其在本轮关税谈判中的战略方针有欠缺),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它选择将金融资本置于最高地位。如今,随着安全和战略形势每月都在发生变化,围墙只会不断逼近。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把中国视为对手,而是平等的伙伴。用中国提供的材料制造导弹瞄准中国,不太可能在中国赢得任何朋友。然而,现状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