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张茉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

需理性评估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2022-05-18

3月3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2022年国家贸易评估报告》,宣称“中国远未履行美中贸易协议中的承诺”,甚至罔顾事实地对中方所做努力全盘否定,并威胁进一步采取制裁措施。这种非理性认知与评估只会让未来中美经贸关系蒙上更大的阴影。

2020年1月15日,中美经过23个月共计13轮谈判,达成了“第一阶段”协议。协议涉及中方承诺的农业和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以及增加对美国商品和服务的购买等内容。两年多来,世界局势和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给“第一阶段”协议的全面落实带来直接挑战。中方高度重视协议履行,克服全球疫情蔓延、世界经济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等不可抗力的压力,在协议履行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按照中方统计数据,从2020年1月协议达成至2021年4月底,中方完成的协议内商品自美进口额达1470亿美元,按月度正常进口目标额计算,完成协议目标近62%。

同时,中方在知识产权、食品和农产品贸易、金融服务等方面积极落实协议相关条款。在知识产权方面,近两年中国加速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比如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修订了《著作权法》,《专利法》第四次修订,加快推进《海牙协定》、《马拉喀什条约》加入进程,接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新一代国际经贸规则,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事实胜于雄辩,2021年国外申请人在华取得发明专利授权11万件,同比增长23%;商标注册19.4万件,同比增长5.2%。而其中,美国申请人在华发明专利授权、商标注册数量则分别增长32.1%和17.3%。

中国金融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幅度更大。按照“第一阶段”协议金融服务章节内容,中国取消了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成为中国首家外资独资人身保险公司,摩根大通期货获批成为中国首家外资控股期货公司,美国运通、万事达卡、惠誉等机构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体现了中国推进更高水平开放的决心。反观美方,其承诺的中信集团、中国再保险集团、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国机构进入美国市场,至今申请尚未批准。而在对中国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的非歧视性待遇方面,美方不仅消极抵制,更利用中美关于中概股监管协调的矛盾变相打压中国金融公司。

2018年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加征关税的商品价值高达3700亿美元,加征关税税率从7.5%-25%不等,导致美对华出口商品的加权平均关税税率由关税战之前的3.1%飙升至19.3%,给中美经贸关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中方为推动中美经贸关系重回正轨做出了巨大努力,然而在协议执行过程中,中方既遇到了全球疫情等种种不可抗因素,更遇到华府内部对华“鹰派”强行推动“脱钩”,主观制造对抗氛围的一系列做法,这对履行协议形成了极大干扰。

首先是世纪大疫情的严重冲击。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特别是美国国内疫情加剧等不确定性因素对美国出口供给造成严重影响,美国供应链危机持续发酵,物流阻断,贸易成本大幅上升,直接影响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有关制成品和能源产品贸易增长目标的实现。

此外,价格波动等因素也形成了较大的制约。2017年中国自美进口能源产品69亿美元,协议要求2020年在2017年基础上增加185亿美元,2021年增加339亿美元,两年增量是2017年的近8倍。2020年中国进口美国能源产品98亿美元,成为美对华出口增长最快的部门。然而,2020年受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下跌影响,中国采购美国能源数量虽大幅增长,但价格跌幅限制了贸易额增长幅度,总金额也未能达到协议目标。

而更大的阻力来自于美国对华的战略遏制。高技术产品是美降低对华贸易逆差的优势领域,然而,美方却将高技术领域视为“最优壁垒”,多年来一直采取限制对华出口的各种举措。特别是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全面强化对华科技打压,打压不断向技术上游环节延伸,并逐步向整个科技生态系统扩展,如联合协调部署出口管制措施,实行外资安全审查、电信许可证审查,收紧中资企业赴美上市融资渠道,以及使用其他针对性的清单制裁工具。受此影响,中美现有基于各自比较优势分工的贸易合作,尤其是部分关键和核心领域的贸易关系受到严重冲击,直接阻碍了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有效执行。

事实上,如若中美博弈再度升温,则难以按照协议设想完全兑现目标。“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不应是美方单方面威胁要价,而是需要中美双方共同执行落实,更需要美方创造条件和氛围,消除对抗和不必要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