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沈联涛 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 肖耿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

理解中国的新计划

2020-10-03
微信图片_20201004222537.gif

中国领导人目前还在对国家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年到2025年)进行最后修改,但规划中的某个部分,即所谓双循环战略,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许多人担心中国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之际开始“向内转”。这些顾虑用错地方了。

按照习近平主席的提法,双循环战略意味着中国的长期发展将主要依靠“内循环”,也就是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国内循环。这将减少中国对海外市场和技术的依赖。

但它并不意味着中国正退出这个世界。要了解它的含义,必须首先了解中国的决策者们是如何考虑中国长期发展轨迹的。

与往往持有法律或经济学学位的西方领导人不同,中国的决策者大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因此他们更有可能用系统方式进行思考。中国的五年规划充斥着工程和系统术语,比如顶层架构设计、网络、平台、流程。这种方法意味着中国的决策者除了考虑主流的微观和宏观模型,还有“元(meta)”和中观的考量。

在“元”层面,中国的决策者正面对该国“核计划之父”钱学森所说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就像钱学森及其合著者所指出的,不能指望用“精确科学”及其所强调的简化法来管理这个系统。相反,应当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技术”,也就是先做定性分析,然后再用经验事实进行严格的检验。

邓小平的至理名言“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对此种方法的总结。几十年后,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发展了这一概念,说明了定性因素(例如流行叙事)如何影响复杂的系统,由此从根本上使我们能准确地解释结果。

在中观或制度层面,双循环战略脱胎于“循环经济”模式,后者作为一种系统性方法,旨在减少消耗和浪费,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的再生。双循环战略的建立,是基于数十年来为全球制造商品所获得的认知,那就是,供应链是通过多重周期性的生产、分销和创新过程运作的,这一过程具有内生的自我协调与同步能力。

当这些过程、周期和反馈环与政府的政策和程序不同步时,比如政府税收或官僚主义壁垒过高,供应链就会停滞。双循环战略则是要采用灵活、适用、制度化和结构性政策来规避这种阻力。

关注内部系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尤其因为宏观经济动荡正日益加剧。首先就是,新冠疫情凸显我们的“准时制”全球供应链是多么容易受到破坏,这也助长了“去全球化”的呼声。

与此同时,中国与其最大贸易伙伴美国之间的紧张局势正在升级,例如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政府最近采取行动,削弱中国热门手机软件微信和TikTok在美国的运营。两国的经济脱钩现在比任何时候似乎都更有可能发生。

中国的双循环战略是对国家面临的迅速变化的内外部压力的务实回应。决策者的目标是要利用中国庞大的14亿人口,包括4亿中产消费者,来提升供应链和市场的弹性。

这又将我们带到对微观层面的思考。由于中国实行精英制,一个人通常只有在经济发展“第一线”工作过,直接管理过乡、市、省的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才有可能晋升到最高决策层。这给中国领导人灌输了满足人民需求的意识和永不消散的搞社会和经济工程的动力。

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在努力适应瞬息万变的国内国际市场状况。双循环战略将助一臂之力,为物质、资金、人力资本、产品与服务、技术、信息建立更自由、更统一的全国市场,并确保让体系内所有利益相关者知道该期待什么。

不过,加强内部生产与消费循环并不意味着破坏外部贸易、投资、旅游和教育网络,相反,中国将继续开放经济,特别是它的金融市场。 倒不如说,双循环意味着对外交往将会以为国内经济提供补充的方式扩大、深化。

如果世界上其他国家希望以这种方式合作,例如开发绿色产品和服务,中国会承担它的的义务。如果不,那么中国将依靠自身强大的实力,包括庞大的消费群和快速增长的创新能力,来维持它的增长和发展。 简单说就是,如果世界没有做好合作准备,中国也将适应经济两极化。

从“中国制造2025”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务实或战略性政策及项目常常被世界曲解为不光明正大,或具有破坏力。然而中国控制不了别人怎样解释其行为,它也不会改变政策以取悦批评者。由于IMF预测中国有望成为2020、2021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它也没有应当改变的理由。

全文翻译自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标题“Making Sense of China's New Plan”(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