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沈联涛 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 肖耿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

城市如何拯救中国

2018-08-30
1.jpg
广州珠江新城

这个世界存在着需求问题,但处理这一问题的方式全是错的。中国必须充分利用它的政策实验、长期规划和务实决策能力,努力创造本国需求,而不是让别国的错误政策伤害自己。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后的十年里,发达经济体严重依赖货币宽松政策,期望依靠大规模流动性和超低利率创造足够的需求,消化过剩产能。但这给生产力带来破坏,鼓励了投机活动,引发资产泡沫,加剧了收入与财富的不平等。

由于发达国家老百姓对这种状况越来越感到失望,政治家——特别是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试图用移民限制和贸易保护贸易措施来安抚民心。不过,虽然这些国家中的部分人或许一时得到满足,但这种做法最终将抑制全球需求,加剧结构性失衡(包括贸易失衡),让事情变得更糟。到最后所有国家都陷入衰退。

所有这些都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成为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主要目标,外界指责中国要为全球产能过剩负责。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培育可持续的国内消费,减少对海外需求和大量外来投资的依赖。其成功将取决于中国继续运用被我们称为“BREEP”的方法,也就是决策者通过“泛览、研究、试验、评估、推进(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和调整他们的工具与策略。

自从2000年以来,中国旨在提高收入、减少不平等和保护环境的长期规划一直倚重创新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具体说就是,中国希望创建绿色高效的城市群,其居民是越来越多受过良好教育、有可持续消费能力的劳动者。

当前的经济理论并没有为如何实现收入与生产力增长的良性循环提供多少指导,但这对城市的生机与繁荣至关重要。而利用BREEP方法,中国已经认识到,摒弃“一刀切”政策和促进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发展战略取得突破的一个有效手段

2010年,中国国务院确定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作为智慧城市试点区。到2014年,珠三角变成了大湾区,它包括粤南地区珠三角的九个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

正如汇丰银行在最近一份报告中指出的,中国三大城市群当中的每一个GDP都在西班牙之上,到2025年它们的GDP总量将占全中国GDP的45%。这其中,大湾区有7000万居民,人口最少,长三角有1.2亿人口,京津冀有1.12亿人口。然而,大湾区为中国贡献了1.5万亿美元GDP,占全国GDP的12%,同时贡献了全国37%的出口。而且该城市群的GDP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中国其他地区。

大湾区是腾讯、美的、华为等充满活力的私人企业高度集中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有创新力的城市群,国际专利申请占全国的50%以上。根据汇丰银行的报告,大湾区的低效国企和过剩产能负担是最小的。

其原因很简单:大湾区比其他城市群更加市场化,与其他中国城市相比香港和澳门对外开放的程度更高。这两个城市不仅允许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才和资源自由流动,在法规、商业惯例、软基础设施乃至生活方式上也符合全球标准。

当然,中国领导人并不仅仅满足于城市群的成功,相反他们正努力把这些城市群的经验应用到全国各地。例如从2013年开始,中国国家发改委就一直深入研究大湾区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佛山市的经验,为的是用更好、更具创新性的战略来规划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

国家发改委遍览世界银行、麦肯锡及其他机构有关智慧城市的研究报告,深入了解城市群如何支持经济的增长和创新。为加强他们的研究,发改委的规划人员还直接与地方官员、投资者和外国专家进行合作。

此后进入实验阶段,设立了上海自由贸易区和前海蛇口自由贸易区。对这些经验的评估,导致中国在去年宣布设立了更多自贸区和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是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运用前沿技术,把与京津两地相邻的尘土飞扬的河北平原改造成充满活力的绿色模范城市。

事实上,中国正通过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打造19个“超级城市群”。汇丰银行预计,到2030年这些城市群将占有中国80%左右的GDP。

中国还应该努力促进已经取得成功的城市群实现更快增长。在大湾区,拥有数所世界百强大学的香港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深圳、东莞、佛山及其他大湾区城市则拥有极强的市场导向创新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加强大湾区内部的互联互通,将有助于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创新,让它的产品能卖给中国14亿消费者,并适用于全球市场。

贸易战的威胁对中国来说也许不是好消息,但它不会搞垮经济。中国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利用好大湾区这样充满活力的城市群,不光要推动经济的增长,还要以财政可持续和环境可持续的方式,来应对不平等和产能过剩等结构性挑战。

全文翻译自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标题“How Cities Are Saving China”(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