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张学刚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

东盟共同体不是另一个欧盟

2015-12-11

2015年11月22日,东盟10国联合宣布将于12月31日正式建成东盟共同体,这是东盟一体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东盟共同体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它和欧盟相比有哪些相似性,又有哪些不同?它是另一个欧盟吗?

ASEAN.jpg

笔者认为,东盟共同体仍是一个很松散的合作机制,其整合水平依然较低;它具有明显的“亚洲特色”,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发展成为另一个欧盟。

实现地区一体化是东盟1967年成立时的梦想之一。冷战期间,东盟各国由于政治分歧很难实现合作。冷战后,东盟国家逐渐走向联合。2003年,东盟发表《东盟协调一致第二宣言》,首次提出到2020年建成东盟共同体的目标。2007年东盟峰会决定将共同体建成时间从2020年提前至2015年。按照东盟的设想,东盟共同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经济共同体、政治安全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2015年12月31日建成的共同体即上述三个共同体的集合。

但无论是东盟共同体的经济整合程度,还是各成员国在政治安全政策上的协调程度,抑或各国的社会文化融合程度,均远远无法与欧盟相比。

第一,东盟各国政治制度多样,意识形态各异,宗教差异和族群隔阂长期存在,相互之间仍存在领土领海主权争端,难以形成军事联盟或集体安全同盟。

第二,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差别悬殊,多数国家仍是农业国和能源原材料输出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低端,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制造业发展、技术附加值提升、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仍离不开外部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培训支持。这决定了东盟共同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难以在短期内实行类似欧盟那样的单一货币、共同财政政策,更难实现国民相互自由流动。

第三,东盟长期奉行“东盟方式”,主张“协商一致、不干涉内政”,这决定了其不可能实行欧盟那样的高度政治一体化。

第四,面对欧债危机、希腊债务危机,欧盟式的高度一体化道路已经引起东盟国家警觉和反思,东盟国家现在还未做好准备实行类似欧盟那样的单一货币(欧元)、关税联盟政策,也不可能接受类似《申根协定》那样允许各成员国居民自由免签进入别国的机制性安排。

事实上,东盟共同体在很大程度上更类似于欧洲国家50年前建成的欧洲共同体。1951年,欧洲国家签署《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建立煤钢联营。1965年,欧洲国家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高度强调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初步实现了欧洲统一大市场,因此欧共体又被称为“欧洲共同市场”。

与此类似,东盟共同体也十分强调“单一的市场和生产基地”的重要性。目前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印尼、泰国、菲律宾等六个经济较发达东盟成员国之间已基本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四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之间最迟也将于2018年基本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但东盟共同体在经济层面的“亮点”仅此而已。事实上,其所谓的共同生产基地、内部高度互联互通、对外强大的经济竞争力等均未实现,且在未来很长时期内能否实现都要打问号。不仅如此,东盟各国在政治安全、社会文化领域的整合多年来并无实质性进展,虽建立了东亚峰会(EAS)、东盟地区论坛(ARF)和东盟防长扩大会(ADMM+)等诸多对话平台,但多数存在执行力不够的问题,甚至因此被一些国际人士称为“清谈馆”。近年来,东盟各国更因南海问题导致内部政治、安全分歧增大。因此,东盟共同体的实际水平可想而知。

东盟共同体虽不尽如人意,但毕竟即将呱呱坠地,未来如何走好才是关键。2015年11月22日,东盟峰会在宣布年底建成共同体的同时,发布了题为《东盟2025年:携手前进》的愿景文件,为东盟共同体下一个10年将向何处去、建成什么样子作出明确规划。在这份文件中,东盟并未提出在可预见的未来建立欧盟式一体化组织的愿景,原因恐怕还是东盟各国深知其政治、宗教和文化差异太大,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领土和海洋争议悬而未决,如果完全复制欧盟模式,势必欲速则不达。从东盟自己勾勒的到2025年共同体发展蓝图看,东盟一体化仍将遵循温和、渐进、弹性、宽松的“东盟方式”。

对于东盟共同体的成立,国际社会不应过多担心。不仅如此,其未来一体化建设甚至有可能给中国、美国、印度等亚太国家带来新的合作机会。经济上,东盟共同体未来在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制造业升级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都离不开外部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培训的支持。地区安全事务上,东盟将继续奉行“东盟方式”,继续与国际社会就反恐、打击跨国犯罪和毒品走私、救灾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等开展合作,继续通过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东盟与对话伙伴(10+1)、东盟与中日韩(10+3)、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等对话机制与世界各主要力量保持对话伙伴关系,同时促进中美在东南亚特别是南海地区保持建设性对话与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