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金碚 《中国经济学人》主编

中国“新常态”:新思维与创新式增长的里程碑

2015-01-12

2014年下半年以来,“新常态”成为中国的流行词。“新常态”是习近平主席2014年5月视察河南省的时候首先使用的。在2014年11月10日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主席表示,中国“新常态”的特点是增长较慢、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增长,它将为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界2011年前后开始认识到,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多年保持的两位数降到7%-8%,不是因为周期性原因,而是结构性的减速。也就是说,随着中国经济基础发生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回顾以往,上世纪80年代见证了中国社会从贫穷匮乏向物质极大丰富的转变,人们重视物质成果,特别是过度追求GDP增长。贫穷导致对物质的过分看重,导致心理上对经济增长速度有强烈偏好,这是可以理解的。经过数十年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规模庞大,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多年不停地粗放式增长所带来的问题。环境质量、收入的公平分配、公共服务、社会公平与公正成为日益重要的优先问题。公众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也需要有“新常态”和新思维。

“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方位推进改革。稳增长是短期目标,结构调整是中期目标,而改革的推进需要长期的努力。然而,长期改革必须有适当的动力和动机支持。改革意愿可能来自两方面:法治思想观念与创新精神。法治思想观念相信,法治、为建设合理制度进行改革和“顶层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权力集中条件下的改革。而创新的提高需要创建受百姓欢迎的便利的机制,这只能从底层做起。在中国经济“新常态”阶段,最重要的改革方向和政策取向是重新平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是从要素与投资驱动增长向创新驱动增长转变的关键。没有公平的竞争机会,效率是不可能持续增加的。在“新常态”下,行业壁垒和市场垄断必须铲除,以便让更多参与者在机会均等环境下参与竞争。

在“新常态”下,引导中国经济发展的将是隐忍的战略意识、公众利益和可持续性。鲁莽的增长将让位于长期的考量。尽管“显著”和“快速”的成就不再容易获得,但“新常态”会带来长期的繁荣稳定,让走向“中国梦”的步伐坚定而扎实。

全文翻译自《中国经济学人》(ChinaEcono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