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银剑 MERICS研究所数据科学家,PolicyBot.io联合创始人

中国绿色政治:从理念到实施

2020-07-10
银剑.jpg

气候变化是当代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既带来全球挑战,也带来机遇。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用了一个多世纪时间,才摆脱了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结构。而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创造了400万个“绿色就业岗位”,占到全球的1/3以上,而且仅用十年时间,中国就从一片空白跃升为可再生能源项目领域内的领先国家之一。中国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崛起尤为重要,它可以为当前研究思想意识在威权国家实施社会政策能力中的作用提供文献资料。

长期以来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国真的能够通过领导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来改变当前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势力范围吗?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的亚洲高级战略主任、《中国是否能拯救地球?》一书的作者芭芭拉·菲纳莫尔将这些归结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规模经济和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她在Sinica Podcast最近一期节目中解释说,“(与十年前相比)中国超级工厂开发的电动车电池成本下降了87%,太阳能成本下降了90%,风力发电成本下降了50%”,这表明中国在降低全球清洁能源生产成本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的中国环境政策专家尼斯·格伦伯格表示:“中国要是能够领导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它的政府就会在全球治理方面获得极大的信誉。”

在中国广阔多样的地理区域内建成高效的整改试验区,其中思想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主席认为,思想认识是一切治理的核心,尤其是在制定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时,会影响到对环境问题的决策。他的政府秉持“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理念,承诺为中国人民建设高科技绿色城市,和提供清洁的空气。

“生态文明”概念最早出现在胡锦涛2007年7月的一次讲话中,此后一直是中国政府主要的环保用语,在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发改委的1000多份文件中被提及。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共十九大的讲话中提出打“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是建立法律和政策框架,落实低碳城市化方案,优先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浪费。从那时起,这一抽象而模糊的理念始终与一种为了造福大众而把清洁的能源、空气和环境放在优先地位的文化息息相关。在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理事会上,中国代表将这一术语定义为“对可持续发展更全面的表达”,其内涵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辅相成”。奥斯陆大学的环境政策学者试图将这一概念的政治与理论含义解释为“将某种文化和道德观与技术和政治目标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技术构想”。在法律角度,对这一概念的争论焦点,是可持续发展大背景下法律和公共政策的适用问题。甚至有人认为,在对环境绿色发展规律的研究中,“生态文明”间接具化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2013年一篇题为《关于美丽中国与绿色发展的思考》论文中,学者们将“美丽中国”概念定义为构建一种思想理念的“哲学凝练表达”。他们注释说,“美丽中国”是“生存哲学”,旨在定义什么是美,这种美是在“天蓝、水绿、山青”的同时“实现经济繁荣”,保护生态环境。“美丽中国”与经济繁荣的关系值得关注,因为它是通向经济政策领域的桥梁。

为了从环保政策文件中了解情况,我和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的同事分析了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发改委有关“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政策文件,并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词汇联想分析,写出了研究成果 报告。我利用Policybot.io这个政策分析工具,从公开的记录中抓取主要的政策主题,探寻政策重点随着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化。

中文杂志3.jpg
点击阅读最新一期《中美聚焦文摘》第26期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语义

“生态文明”与落实和治理有关,主要是针对决策者,而“美丽中国”是建立带来审美愉悦感的意象,主要是针对大众。

通过检索政府公共资源当中的1300份文献,我们发现,“生态文明”概念与政策实施中的行政词汇有关(如中央、试验区、指导或领导),而并非像以前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那样,主张推动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决策者引用“生态文明”概念,主要是把它当成一个口号,为的是让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合法化,而不是把它当作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这很重要,因为以往的政治科学家认为,这个概念最初只是一个意识形态和哲学术语,但现在看来,它的语义与党国体制的合法化进程有关。中国的决策者着重使用这一术语来表达政策的落实与执行,这有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发现:实际上,这类政治理念会随着时间和对它的使用而发生语义变化,也即说明存在着一个我所说的“政党理念与决策之间的传输管道”。至少,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从政策文件中使用语言的方式判断,中国的环境政策制定者为了实现最初政治修辞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发出过各种不同的政策重点信号。

虽然“生态文明”的使用方式带有行政色彩,但我们的研究表明,“美丽中国”概念仍然符合最初文本给出的定义,即它是对意识形态愿景的形象描述,是“哲学凝练”理念的具体化。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的分析还显示,诸如“动员”、“奉献”、“战斗”这类宣传用语,是最热门的关联词,这意味着“美丽中国”正在从一种哲学理念向更大众化的宣传用语转变。这种转变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党为了制定和指导政策的实施,其政治用语是如何在不断地演变。

从理念到决策流程的“一对多关系”传导

这两种情况,可以让我们归纳出两个有待商榷的结论。首先,意识形态政治用语的使用对象可以是不同的受众,它取决于动机和目标。其次,我们的分析表明,中共的哲学思想能够成为政策从酝酿到出台的推动力。“生态文明”理念催生了许多绿色政策倡议,如减少污染、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粮食安全、缓和及适应气候变化。

接下来,这一发现也许有助于了解党的其他意识形态概念,它说明,习近平思想中的“中国梦”和“命运共同体”等概念有可能被具体化为政策法规,最终影响社会规范和公众行为。

回到一个老问题:中国能否利用在生态领域的崛起和绿色技术知识,挑战美国主导的势力范围?美国在气候政策上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选择是否与中国合作。当前的特朗普政府在气候政策上缺乏战略设计,以至渐渐失去了欧盟对美国发挥全球领导力的信任,更不用说领导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了。随着2020年11月总统大选即将到来和联合国环境大会的召开,美国将有机会重拾其国际气候政策,重新审视有关落实政策的语汇,选择虽不情愿但却负责的做法——在以规则为基础、由碳交易市场拉动、以绿色技术为核心的全球气候政策规划上与北京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