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中国在全球绿色金融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2019-03-05
a.jpg

“绿色新政(Green New Deal)”是华盛顿的最新政策讨论,旨在解决如何从整体上应对气候变化。它正在把一度含糊不清的减排讨论变成挽救世界所必需的具体变革清单。专家一致认为,必要的措施应包括碳排放定价机制,以及摆脱煤炭和天然气,迅速转向可再生能源。也许更具挑战性的是改造现有建筑物,提高能源效率,同时通过开发可行的碳捕获技术清除大气中过量的碳排放。这个任务清单还没有包括减少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及突发性气候灾害影响所需要的适应性措施。不过,问题仍旧是如何为这种全球性转变提供资金。按可持续银行网络(Sustainable Banking Network)提供的数据,要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30年共需要70万亿美元的投入。为满足这一前所未有的需求,绿色金融优先考虑的是可持续的、有回报的投资。这种做法越来越受欢迎,特别是在中国。

不向低碳经济过渡的机会成本难以估量。据估计,如果对气候变化听之任之,全世界将损失43万亿美元。暂且不论物种灭绝和环境不可逆变化造成的内在损失,即使一切照旧,经济后果也十分严重,而且损失会不断加大。而对重大经济变革的需求也提供了机会,全球经济和气候委员会估计,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有可能使全球经济扩大260亿美元。

实际情况是,有各种工具被配置用来发展绿色金融。一个是绿色银行,这些机构只投资可认证的环保尝试。尽管有各式各样的授权和架构,但它们主要是通过建立创新型交易结构和避险,来推动私人资本投资。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银行这类多边发展银行引领环保投资。然而,要想为大量绿色努力提供资金,吸引私人资本是必不可少的。绿色银行证明,与传统能源基础设施或其他容易受制于市场波动的资产相比,这些交易能够盈利,而且风险更小。

针对特定气候友好型项目发行的绿色债券也遵循着类似的模式。与传统债券一样,它们是为可再生能源装置或公共交通等绿色项目筹资。绿色债券有各种评级,所依据的是低碳投资利用债券的百分比,以及项目的内容。

绿色金融的第三个概念是指绿色信贷。投资和机构按照可持续性排出先后,以此作为潜在贷款方的重要衡量标准。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环保意识,而且符合良性投资的理念。例如,绿色信贷会将投资化石燃料的环境风险考虑在内,同时奖励前瞻性的减排努力。

以上这些既是激励气候行动的关键,也具有经济意义。与煤炭相比,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正在迅速下降,而传统能源或运输的外部效应过大,不容忽视。

自从2012年颁布《绿色信贷指引》以来,中国一直处在绿色金融的前沿。截至2017年底,在绿色金融业的投入达到8.22万亿元人民币。2016年,中国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并主办了G20峰会,会上世界各国领导人一致同意推动绿色金融。与美国的绿色金融相比,中国市场遥遥领先。欧盟虽然正在界定和规范绿色金融,但他们也是以中国为榜样。

但中国的绿色金融工作仍面临关键性问题。定义什么是“绿色”是主要的任务,而中国的定义往往比欧洲宽松,例如把“清洁煤”算作绿色投资,环保界许多人士嘲笑这个标签自相矛盾,会推迟从化石燃料的转变过渡。要让绿色金融真正走向全球,还必须吸纳决定未来几十年全球排放进程的新兴市场。为此统一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对绿色金融的拥抱还引出中国“一带一路”投资问题,这些投资很多是“棕色”而非“绿色”的。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和波士顿大学的联合报告,中国政策性银行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化石燃料和传统运输项目上,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扶持这些夕阳产业。尽管官员们急于降低中国国内的煤炭消耗,但从2001年到2016年,中国在海外参与了240个煤炭项目。由于让许多发展中国家介入污染和低效能源,导致应对气候变化变得难上加难,中国受到了强烈批评。

绿色金融存在巨大的投资缺口需要填补,但注意这里是“投资”。一切照旧无异于把钱投入无底洞,而明智的、有利可图的投资对气候变化来说则是机会。中国在这方面正引领潮流,虽然还有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但世界各国是时候向它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