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郭晨 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

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警钟为谁而鸣?

2018-06-25
5.jpg
一个中国家庭在一个江苏垃圾填埋场中进行分拣。

2017年4月,中国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了禁止垃圾进口的方案。方案列出了时间表和将要采取的详细步骤,并确定了负责实施的部委。同天,中国向WTO发出通知,表示为了“中国的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紧急“调整进口固体废物清单,禁止高污染固体废物的进口”。事实上,该方案由这样一个高层机构发布颇不寻常,但它是中央发出的明确紧迫信号和决议。

据《中国日报》报道,2016年中国进口了全球约56%的固体废物,以满足该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对生产资源的需求。拟议中的改革旨在改变这一状况,到2019年底用国内资源取代洋垃圾。该政策是经过多年不断加强监管和加大检查力度后向前迈进的一大步。中国为什么要抵止这些利润丰厚的进口呢?美国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国的动机里,经济因素与国内环境问题同样重要。通过禁止洋垃圾进口,中国希望提高可回收进口品的质量,这将有助于降低分拣成本,同时减少最后送进中国垃圾填埋场的垃圾。

不出所料,禁令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应,特别是向中国出口大量垃圾的发达国家。各国媒体和行业领袖纷纷发表意见,许多人表现出恐慌,声称禁令将使出口国濒临“垃圾危机”。乐观主义者则认为,这是“减少垃圾”和开启新的资源回收时代的机遇。而中国的新闻媒体只是指出,其他国家“必须适应”并开始承担处理本国垃圾的责任。

中国政府沉默几十年后,这一敏感话题终于浮出水面。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直无视垃圾管理和资源回收责任,在缺少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有效机制情况下,外来务工人员和企业家接手了这个烂摊子。今天,中国大城市的绝大部分垃圾都是由外来务工人员分拣,他们的这种非正规的废品管理经济运作相当成功,虽然极度缺乏监管或配套基础设施。这些外来人口的工作很有价值也很有必要,但他们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歧视和排斥。直到不久之前,中国政府还满足于维持这种现状,但最近的“低端人口”危机迫使许多外来人员离开废品回收业,从而形成一个亟需填补的真空,因为城市附近的垃圾开始堆积如山。据我们实地调查,仅在北京,就有至少40%的居民垃圾是由外来务工人员回收的。他们许多人住在城市近郊的村里,2017年流动人口聚集区发生火灾后,他们成为当地政府清理的对象。

政策制定者往往认为环境和社会问题是相互独立的。中国的垃圾禁令暴露了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在多重地理尺度上的错综复杂关系。但对于乐观主义者来说,它为创新型的解决方案提供了机会。正如我此前在《中美聚焦》一篇专题文章中指出的,“低端”或“脏乱”行业——城市规划者想要清除掉的“不受欢迎”的部分——并非中国城市、社会或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城市日渐富足和奉行消费主义(然而极不平等),公众对垃圾回收缺乏知识和兴趣,这些更应该受到指责。同样,垃圾禁令暂时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令人头痛的垃圾和环境问题的增加,同时也迫使香港重新思考在垃圾危机中自己的贸易中心角色。一个对中国和其他国家有利的长期解决方案,在于必须把城市当成一个潜在的公平环境,其中所有的群体都享有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权利。必要的是,必须全面承认那些工作被忽视的人的利益,把他们纳入中国未来的城市规划。而且,世界其他地方已有行之有效的做法,将非正规的垃圾回收纳入更有效率的回收体系,既为穷人提供就业机会,也让所有人受益。随着中国进入下一个城市化阶段,不统筹解决这些社会和环境问题,就会持续面对社会分化和环境不公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