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陈永龙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给世界一个承诺,为自己添加一份压力

2015-12-22

2015年12月12日7时略过,随着法国外长法比尤斯手中的绿色小槌清脆地一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气候变化谈判大会落下帷幕,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巴黎协议》成功通过。这绿色小槌的一击,代表着195个缔约方给了世界一个承诺,同时也给了各自国家一份压力:

各国将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确保从工业化之前到2100年的全球温升不超过2摄氏度,同时,考虑到小岛国等一些国家的关切,公约中加进了朝着不超过1.5摄氏度的努力目标;

各国将根据协议共同努力,尽早使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并在2050年到2100年之间实现人类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与自然吸收之间达到平衡;

发达国家从2016年起将向发展中国家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资金,2020年后将逐步增加,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减缓、适应和用于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

各国将履行自主贡献的承诺,但这些贡献只能使本世纪末前的温升控制在2.7摄氏度以内。因此,鼓励各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能力的提高作出更大自主贡献;

各国将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正原则,各自能力原则……

毋庸置疑,谈判是紧张累人的,博弈是激烈复杂的,但为了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为了各国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有智慧和勇气一起克服各种困难的障碍。《巴黎协议》的产生,体现了以下几个要素:

认识在提高,理念在变化。过去,争取排放空间就是争取发展权利;发达国家在未能很好地履行自身减排义务时,一味要求甚至绑架新兴发展中国家增加减排力度。现在,减排不等于约束发展,出路是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是节能增效,创新发展。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把生态文明融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和美国、欧洲、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合作协议就是这一理念提高的产物。

分歧可缩小,贵在有引导。年复一年的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南北阵线虽依然分明,但利益、国情、主导权却左右着南北方的各式组合。欧洲和小岛国、伞形国家、立场相近国家、基础四国,……今年又冒出个“雄心壮志联盟”,等等,谁来主导谈判进程?现在不同了,中美连续两年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欧、中法、中英、中印(度)、中巴(西)等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发挥了引导性的正能量。冲刺的关键时刻,中美元首互通电话为第一线给力,东道国法国尽显外交艺术。大国的责任,政府的担当,企业的贡献,公共外交的积极参与,成就了《巴黎协议》。

任重道远,贵在行动。《巴黎协议》并非完美,仍有绿色基金尚未完整明确落实等欠缺。但得到各缔约方的广泛认可,基本体现了公正、透明、持久,并具法律约束力。正如法比尤斯先生所言,协议可能是“最佳和最平衡”的方案。接下来的事是各缔约方批约、遵约并落实行动,同时要经得起相关规则的盘点和核查,只要有55个缔约方批约(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全球排放量至少达到55%),协议即生效。这对各方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变压力为动力。中国这些年一直在行动,一直在加大自身减排的力度。2014年与2005年相比,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29.9%,同期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3.8%。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今年9月,中国公布了出资200亿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是自觉的。只要公约要求的,我们就会做,公约没有要求的,我们也会做。中国在给自己施加压力。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大会开幕式上明确表示了希望会议达成一个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机制。中国的决心和行动,中国灵活的协商精神,中国和其他主要大国的引领作用,等等,这些中国元素,构成了巴黎会议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