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关税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童立群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副研究员

旧角色与新交易:特朗普2.0时期美台关系六大变化

2025-07-11

特朗普再次执政后,美国对台政策的底层逻辑以交易为导向,“美国优先”,进一步视台湾为“棋子”。而赖清德当局“倚美靠美”的迷思始终存在,其无底线“媚美卖台”行径愈发猖獗,使得美台关系产生了六个不利于民进党当局的变化。

一、美台既有合作机制遭遇挑战

拜登上台后,美国为加快对华战略竞争,寻求大力拓展与台湾地区之间的经贸科技联系。作为“反建制”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机制的态度是功利性的,这导致双方的“机制化”功能弱化或形同虚设。美台“21世纪贸易倡议”下的首批协议尽管匆匆生效,但能否落实,如何落实,后续谈判要不要进行,如何进行,目前都是未知的。

二、台湾对美须有重大妥协和利益让渡

特朗普上台前后已经多次点名台湾“偷走美国芯片生意”,并且明示台湾要向美国“买的更多”。对民进党当局来说,重点一是关税政策,台湾地区对美国有庞大贸易顺差,始终在美国“关税关切”的重点名单上;二是赴美投资,台积电等台湾企业处于风口浪尖,不得不加速或扩大在美投资,承诺将更先进制程或研发单位搬迁至美国本土。

三、美台“民主价值同盟”叙事体系难以为继

拜登任内,用“民主与专制之间斗争”的叙事界定中美竞争,连续邀请台湾参加“民主峰会”,与民进党当局进行意识形态勾连。特朗普注重实利而轻视意识形态,尽管认为“台湾牌”是遏制中国的重要抓手,但他及其团队普遍以“利益导向”处理对台政策,谈价格、谈利益,将安全承诺更多视为“商品”,基本不谈“民主价值”,不再以“民主价值同盟”作为美台关系叙事。

四、美台军事关系呈现“一增一减”

即美国对台“保护费”增加,“援助”减少。美国对台“军援”举措一度成为民进党当局鼓吹美台军事关系的重要“证据”,而特朗普多次将台湾“保护费”当作美台关系的指标之一。对此,民进党当局创纪录地抛出“百亿美元军购清单”,预示着未来四年美国对台军售的金额、类型等都将刷新纪录,岛内社会的更多资源将用于向美国“交保护费”。

五、美台“国际空间”合作陷入不确定

拜登时期美国高度重视帮助台湾拓展所谓“国际空间”,但特朗普2.0总体上说对民进党当局操作“美国在国际空间挺台”是不利的。一是美国所谓“助台固邦”动能不足。美国国际开发署被“精简”之后,无论是台湾的“台独”侧翼组织配合接受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支持,还是民进党当局“国合会”与之进行的所谓“官方”合作,都被推向未知。二是美台“全球合作暨训练架构”(GCTF)扩张乏力。拜登任内,GCTF 成为台湾拓展国际活动空间的重要平台和管道。日本和澳大利亚正式加入,瑞典、英国、捷克等也曾举办 GCTF 相关活动。特朗普2.0以来,GCTF活动基本是由民进党当局主导和宣传。三是美国在国际组织的角色弱化影响“挺台”效果。特朗普及其团队漠视国际组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挺台”效果。特朗普一上任就宣布要退出世卫组织,却在世卫执委会议上仍旧关注台湾,做法自相矛盾。美国对一些国际组织在经费资源、人事安排上态度消极,直接导致台湾的一些组织面临“实际参与”问题。

六、美国延续对台“战略模糊”

拜登任内,美国“亲台”势力要求调整或终止“战略模糊”的声音壮大,拜登本人也多次出现“口误”。特朗普曾抨击拜登直接说出“协防台湾”是一个愚蠢的主意,强调要保证自己的不可预测性。可悲的是,赖清德当局仍然坚持“倚美谋独”的策略,活在美国虚幻的“挺台”承诺之中。

总的来看,在“美国优先”背景下,特朗普及其团队强化以交易方式与台湾进行互动,使得美台关系出现六个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又预示着未来双方在经贸、政治、军事、文化等层面均将呈现极度“强弱失衡”的状态。尽管美国国内“亲台”势力的“友台”言行仍然保持延续性,但在特朗普2.0时期,特朗普本人的态度才是牵动岛内敏感政治神经的关键点。“疑美论”在岛内社会还会持续发酵,美台关系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赖清德当局“倚美谋独”也必然陷入越来越大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