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 安刚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

经受“慕尼黑震荡”之后,欧洲能做什么

2025-02-18
安刚.jpg

在2025年2月12日至14日这三天时间里,欧洲经历了一次堪称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心理震荡。冲击来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长时间通话,以及几乎同时发生在布鲁塞尔的美国新任国防部长海格塞斯对北约其他成员国和乌克兰的集体训话,当然还有此后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德国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对欧洲发出的冷嘲热讽。

权且管这一注定载入史册的震荡叫作“慕尼黑震荡”。欧洲的激动情绪在慕安会上表露无余。那些永远自视高人一等的欧洲精英们充分利用短短两天会期,当着万斯和一众美国国会议员们的面表达他们的愤怒与不满,指责特朗普政府违背国际秩序规则,誓言决不接受背叛和绥靖。

慕尼黑作为二战前最丑陋一幕的发生地,恰如其分地提醒欧洲不能坐视几个大国集体出卖和瓜分一个弱小欧洲国家的悲剧重演,因为那样只会创造虚幻而短命的和平,就像丘吉尔谴责张伯伦所说,“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做出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将来你还得选择战争”。

乌克兰又怎能允许自己缺席。泽连斯基在基辅见完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接听了特朗普的电话,星夜赶到慕安会,在那里发表演讲、会见美国国会两党代表团,之后分别会晤万斯和一众欧洲领导人。为了等待美方提交美乌矿产资源合作协议修订版,他一度推迟与万斯的会晤。然而由美国议员们转交的新文本仍然没能得到泽连斯基的认可,他给出的公开理由是,协议文本通篇是如何保障乌克兰将未来生产的矿产资源一半送给美国,却只字不提如何保障乌克兰的安全。

泽连斯基拒绝没有乌克兰参与的和平协定是个政治决定,不签矿产协议也是个政治决定,毫不令人意外。既然特朗普已经认可乌克兰“需要举行大选”,泽连斯基就一定会竭力捍卫自己作为“战时总统”的合法性。令人略感意外的是欧洲对美国的“友邦惊诧”。按理说,特朗普恢复俄乌和平的政策已宣示一年有余,对北约的态度也是明牌,欧洲早已开始预作准备,一方面加快恢复自己的军工体系,一方面取代美国成为援乌主力,且两方面工作不无成效,为什么仍在世界面前显得如此激动?

欧洲大概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特朗普在和谈尚未开席时就向普京奉上“甜品”;二是没想到美国新政府在完全未知会乌方和欧方的情况下自行安排与俄方的高层接触,其和平路线图也是美俄先达成一致,再交乌克兰和欧洲认可;三是没想到特朗普政府会把价值观分歧上升到美欧核心矛盾的高度——这是万斯在慕安会上演讲的核心内容,而非区域安全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海格塞斯在北约总部的发言和万斯在慕安会上的演讲是一脉相承的,两者相加共同传达了特朗普对乌、对欧政策的更具体内容,比特朗普与普京的通话内容更值得关注。海格塞斯实际上用三个“不现实”给乌克兰问题的解决划下“红线”:乌克兰恢复到2014年前边界不现实,加入北约不现实,美军部署到乌不现实。万斯则摆足了特朗普政府根本不在乎欧洲的态度,实际上是在明示欧洲用实施特朗普式的保守主义路线换取美欧安全契约的延续。

除了直面特朗普集团的“冷酷现实主义”,乌克兰和欧洲已别无选择。为了避免成为美俄餐桌上的菜肴,它们正从“抗战到底”的高亢口号上收缩。

乌克兰唯要“安全保障”。过去一年多,乌克兰在明知加入北约无望的情况下,已在退而求其次,推动搭建一个由与欧洲各国双边安全条约(截至2024年7月已同欧洲九国签署此类协议)、区域安全合作(2024年6月与欧盟签署联合安全承诺文件)为支柱的安全架构。但它心里明白,没有来自美国的承诺和投入,此类保障是飘渺脆弱的,所以仍不放弃争取特朗普政府。

欧盟将核心诉求锁定“持久和平”。欧洲特别是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极不信任,它们判断,俄罗斯将从不公正的和平中得到喘息,数年之后必卷土重来,对欧发动新的战争。欧洲深知“持久和平”要靠深度参与和谈进程,通过西方集体施压要俄做出具体安全承诺来实现,所以明确表示既不会允许“慕尼黑协议2.0”出现,也不接受任何大国私相授受重划势力范围的“雅尔塔协议2.0”,然而它现在甚至不能确保自己在未来俄乌和谈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届慕安会落幕之际,法国总统马克龙发出召集令,在巴黎举行欧盟紧急峰会,商讨如何应对美国的转向。有人感叹,“欧洲终于觉醒了”,然而,任何觉醒都并非瞬间可以完成的事,而是一个由“意识觉醒”和“行动觉醒”组成的进程。事实上,欧洲的“意识觉醒”早在2022年2月24日就已开始,并且具备了“行动觉醒”的初步特征,表现为马克龙对“欧洲战略自主”不厌其烦的鼓呼以及推动建立“欧洲政治共同体”和欧洲快反部队的初步尝试。德国也抛弃了默克尔苦心经营十年的自由主义政策,进入动荡而痛苦的转轨阶段。欧盟则修改了议事规则,不必事事协商一致。

“慕尼黑震荡”将欧洲自我革命推进到新的章节,是否会以政治解决乌克兰问题为契机,真正建立一支“欧洲部队”是最大看点。这支部队将以多国联军的形式被部署在未来俄乌之间狭长的缓冲地带,乌军构成主力,慢慢的,也将对欧洲新安全架构的确立产生实质性影响。泽连斯基在慕安会上已经放话,如果乌克兰不被允许加入北约,就在乌克兰的土地上建立一个“新北约”。

迫于地缘政治斗争的强势回归,欧洲各国的防务开支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升高,进而拖累经济复苏,驱动欧洲右翼更全面得势。

这符合特朗普的预期,其一众高官已在慕尼黑外交首秀上阐明了新政策的底层逻辑:欧洲要管好自己的事,美国顾不了那么多了,因为要集中精力对付中国。没有明说的是,如果欧洲能焕发自主性,挡住俄罗斯势力的西渐,美国乐见其成,也会提供协助,比如打压国际油价。

这届慕安会,被乌克兰问题夺去关注的,是欧洲人对多极世界的讨论。会前发布的年度《慕尼黑安全报告》将主题设定为“多极化”(Multipolarization)。欧洲人终于认识到美国霸权的衰落和退场已是不争的事实,日益担心自己成为“无极世界”巨大动荡的牺牲品,更担心自己在未来世界格局中找不到位置。

长期以来,欧洲被国际舆论看作一支涣散、软弱、没落、情绪化、夸夸其谈、缺乏行动力的力量,如果这一次,当美国以极具羞辱的方式甩手离开,仍不能激起欧洲尽快完成“觉醒”,它失去的将不仅是在俄乌和谈中的席位,更会是在未来多极世界第一梯队中的存在。

留给欧洲的时间不多了,它手中没有什么牌,更何况自身态度也会在内部左右互博中不断滑移。

至于乌克兰问题的后续发展,特朗普及其幕僚摆出的强势姿态暴露出他们手中其实根本没有具体和平方案,仍是死结一团。但美国跳转立场给了俄方以强刺激,连日来莫斯科被乐观气氛笼罩,投射到战场上,就会是更加不计代价的强硬、强硬、再强硬。基辅方面为了尽可能挽回谈判地位,也只能继续加大战场投入,顽强守住库尔斯克、顿涅茨克防线,并对俄境内目标展开更多远程打击。乌克兰战事不会停息,近期酝酿着一次重大升级,即使真的谈起来,也会是边打边谈,谈判桌上解决不了的,最终还是要在战场上见真章。

形势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而在众多不确定性当中最确定的那一条是,无论是俄还是乌,都无法得到所有其想要的或者拒绝所有其不想要的,美国和欧洲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