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翟崑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防止仁爱礁事件成为美国印太秩序转折点

2023-08-29
640-(1).jpg

中菲仁爱礁事件已持续20多天,如果到9月仍未停息甚至是升级,则有可能成为美国推动的印太战略的转折点。各方围绕仁爱礁的底线博弈态势也会更加明朗。

仁爱礁事件将中菲关系再次拉回危机管控周期

南海争端是中菲关系的死结,中菲围绕南海争端的博弈是南海问题的晴雨表。从1991年冷战结束到此次仁爱礁事件,南海争端导致中菲关系陷入两波大起大落的循环。

第一波:1995年美济礁事件恶化中菲关系,但也促成两国围绕南海问题展开危机管控,直到20世纪末。在阿罗约总统任职时期,中菲关系回摆升温,大致持续了10年(2001-2010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与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盟国家于2002年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达成以和平协商与谈判的方式解决南海争议的共识和政治承诺。

第二波:在阿基诺三世担任菲总统期间,中菲关系在2012年黄岩岛事件和2016年南海国际仲裁案的冲击下再次陷入谷底,直到杜特尔特总统上台后才得以转圜。通过合理管控南海问题,中菲关系在2017到2022之间再次升温。而自小马科斯总统2023年初上台以来,其南海政策在中美战略关系恶化的背景下再次迷航。中菲关系在各个领域小摩擦不断,迅速积累恶化,导致仁爱礁事件成为危机爆发点。这可能标志着中菲关系将再次进入一个漫长的危机管控期。

仁爱礁事件攸关中国-东盟长达30年的和平发展大局

冷战结束后,南海问题成为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南海主权声索国之间的死结,也成为事实上的地区性安全问题,并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大局。值得庆幸的是,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与东盟国家逐渐探索出一条在地区层面通过建立共同克制的地区规范来管控南海争端、营造地区发展和平环境的模式,其里程碑是2002年双方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准则(DOC)。

此后,中国一方面与菲、越等国就双边南海争端进行管控,另一方面致力于将南海行为宣言升级为南海行为准则(COC)。今年7月中国与东盟结束COC磋商文本草案的二读,向最终达成COC又迈进一步。但就在此时,仁爱礁事件爆发,如果双方不能有效管控局面并继续升级,将迟滞COC的达成。而且,这将给9月即将召开第43届东盟峰会(主题为“增强东盟共同体能力”)造成巨大压力,影响东盟内部团结,进而影响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大局。

仁爱礁事件似乎又翻开了历史重演的剧本。这让人想到在黄岩岛事件后,东盟国家在2012年的金边外长会议上因在南海问题上意见不一而没有形成联合声明,造成东盟事实上的分裂。

仁爱礁背后的实质是美国印太战略的联动式推进

菲律宾是美印太战略在南海布局的重要支点。5月小马科斯访美期间,美国防长公开表态将《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与南海局势联系在一起,以拉近美菲在南海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同时,年初菲律宾根据菲美《加强防务合作协议》,向美国新增开放紧邻台海的军事基地。8月15日,菲律宾发布新版国家安全政策,将台海冲突视为重大关切问题,寻求提高应对威胁的能力。18日,美日韩戴维营峰会声明又提及南海和台海局势,并以强硬措辞指责中国在南海做出“危险和挑衅”的行为。印度在不久前更是首次明确支持菲律宾南海仲裁结果。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还计划在菲律宾西部附近的南海水域举行联合海军演习。

美国及其印太盟友的上述举动给北约印太化的后续布局提供了动力。由此来看,中菲围绕仁爱礁的危机管控,实质上是中国与美国印太战略体系的一次较量。仁爱礁事件的象征性意义在于,尽管绝大多数东盟国家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但菲律宾已经事实上站边了。

因此,仁爱礁事件是中美、东南亚在南海问题上的结构性爆发点,是美国印太战略与中国亚太命运共同体构建之间的一个系统性爆发点。围绕仁爱礁事件的多方危机如果管控不利,将打破南海地区长期形成的和平发展局面,成为美国印太秩序联动式推进的转折点。

为防止本地区秩序因仁爱礁事件而倒退,各方在仁爱礁的战略博弈应注意一个问题,即此轮危机管控的主要目标是底线博弈:

一是摸清各方底线。美国一直引述《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在南海的适用性,围绕仁爱礁的博弈能让中国摸清美菲同盟共进退的限度;

二是防止事态突破底线。危机升级往往与相互误判有关,各方要树立底线思维,不失控、不误判、不放大矛盾;

三是积累多方底线博弈的经验。当前危机可能会常态化,中国需要唯变所适,既要用好南海海上危机管控机制,更要在中美战略大博弈的背景下对热点、危机和冲突进行多点联动式的系统性危机管理,尤其要做好底线被打破的冲突管理,甚至是应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