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季伊昕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实习研究员

仲裁之后的台湾怎么办?

2016-07-25

南海仲裁案的仲裁结果,实质上否定台湾实际占领的南沙群岛最大岛屿太平岛作为“岛”的性质,降格为“岩礁”,对台湾造成很大冲击。台湾“外交部”部长李大维认为:仲裁法院针对南海的判决是先前预判中“最糟糕的情况”,其结果将台湾置于政治困境。

岛内不仅对仲裁结果中称台湾为“中国台湾当局”(Taiwan Authority of China)相当不满,认为贬抑了台湾“主权国家地位”;也对“九段线”被裁定无效使台湾“U型线”主张受影响表示不满。太平岛不在菲律宾要求仲裁范围内,仲裁庭却自行扩权宣告包括太平岛在内的南沙群岛全部为“岩礁”,使得台湾没有了主张太平岛附近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岛内各界认为,尽管台湾既非《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方,又非仲裁参与方,完全可不接受仲裁结果,但这份裁决严重损害了台湾的法律地位及相关海域权利,造成深远的实质性伤害。

民进党当局在针对仲裁结果发表官方声明与立场主张后,采取尽量低调的“冷处理”做法。蔡英文登舰发表演讲,但并未随舰巡航,尺度拿捏相当微妙,背后折射出蔡当局面临来自各个面向的多重压力:首先,前任领导人不分蓝绿,皆坚持对太平岛的主权。陈水扁离任前登太平岛主持机场启用典礼,宣示维护海疆与领土的完整决心。马英九更是费劲心力,举办“南疆史料特展”,多次以法学专家身份“现身说法”阐明在南海U形线的一切权利,邀请国际学者及媒体记者登岛,见证太平岛具备《国际海洋法公约》关于“岛屿”必须具备“维持人类生存与自身经济生活”的条件。上述前任领导人的作为都给蔡英文以压力。

第二重压力来自岛内民众。蔡英文在520就职典礼上宣誓依照“宪法”当选,有责任捍卫“中华民国”的“主权”和“领土”,对东海及南海问题,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现在一纸裁决令民众觉得常识受到挑战,权益受到损害。太平岛周围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是台湾渔民的传统渔场。仲裁结果影响台渔民原有的作业权益,增加了菲律宾、越南等邻近国家干扰或强行扣押台湾渔船的风险。“全国渔会”对蔡当局施压,要求其积极维护“国家”与渔民既有权益。

再者是来自美国的压力。一直以来,美国希望台湾在南海问题上不与中国大陆联手并保持低调,服从美国在亚太的战略安排。仲裁事件印证了台湾作为美国一颗战略棋子的现实。蔡英文多次表态在安全上站在美日“价值同盟”一边,南海议题上与美保持一致,“尊重国际法及海洋公约”。但无论是马英九力证太平岛“是岛非礁”,还是蔡英文的表态,都对美无实质性触动,因美国在亚太有自身利益与战略安排。

从蔡当局在仲裁结果公布前仍不断提“尊重国际法及海洋法公约”,事后断不承认仲裁决定的回应,可见其或是盲目乐观,或是资讯不畅,亦可能是硬吞苦果。综上所述判断,最后一种可能性更大。此次仲裁结果在法律上将南海岛礁全数判定为礁的“斩草除根”做法,不仅暴露出“价值同盟”的空洞与虚伪,也折射出美国在推动其亚太战略时完全无视台湾的利益,全然出于美在南海域内的利益考量。

危机中也并非生机全无。蔡英文如想在“后仲裁时期”将台湾从南海困境中解套,还需正视问题根源,借鉴前人智慧,寻找真正出路。为此,蔡应改变其南海论述模糊而消极的立场。

蔡英文政府南海政策的核心问题在于:台湾的“U形线”主张包括对太平岛的“主权”源于“先占先得”的历史性权利。但蔡政府出于“台独”理念及现实政治,不愿台在太平岛权利上与中国历史挂钩,欲与中国大陆切割,因而片面强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避谈历史性权利。这种矛盾的思维与避重就轻政策造成的结果,便是被其他国家利用。此次仲裁证明了蔡南海政策路径的失败。

南海仲裁案结果已公布于世,但后续效应尚未全部显现。台湾地位特殊,角色微妙,蔡英文政府尽管处于政治困境之中,但也非全无出路:第一,以清晰而积极立场制定南海政策,保护渔民利益,并效仿其前任作出主权宣誓。第二,放弃对美日所谓“价值同盟”的幻想,重新审视自身在南海问题上的角色。第三,放开心胸与眼界,看到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况与未来,将中国历史、台湾前途及太平岛权利完全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