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中国的'锐实力'”,英国《经济学人》最新一期的封面故事(如图)将西方最近有关“中国渗透”的炒作推向又一个高潮。文章分三页描绘了一幅“中国正操纵西方民主国家的决策者”的假想图,并提出布防的几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1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相比“软实力”,“锐实力”是比较新的提法,是西方很有用心的、预先把中国改善国家形象的努力在用词上进行区分。西方过去很顺利,几百年没有对手,一旦感觉有了对手,心态就变了。
《经济学人》的文章称,当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时,往往会发生战争,被称为“修昔底德陷阱”。而这正揭示了中国与西方尤其是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场更隐暗的对抗正与日俱增。即使中国不想征服外国的土地,也有许多人担心中国正试图占领外国的人心。最先拉响红色警报的西方国家是澳大利亚,随后是英国、加拿大、新西兰、德国和美国。
该文说,这种行为被称为“锐实力”,由华盛顿智库“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创造。“软实力”是利用文化和价值的吸引力来增加国家实力,而“锐实力”是指专制政权胁迫、操纵外国人的观点。西方需要对中国的行为作出反应,而不是简单抵抗。首要任务是了解锐实力以及它是如何运作的。
在第二页,《经济学人》以“影响影响者”为题,将中国抹黑为一个具有环环相扣的“锐实力”的国家:煽动、欺凌和施压。文章称,像许多国家一样,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试图用签证、拨款、投资和文化的手段来获取利益。但近年来,中国的行动越来越具有威胁性,而且包罗万象。最终目的是要那些没有接触过但又担心失去资助或影响力的国家对其无条件臣服。
怎么办?《经济学人》想出的办法是,反情报、法治和独立媒体是对抗煽动的最好防守。这三部分都需把握中国政商关系的会说中文的人。另外,西方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可能的话各国必须共同行事,当然如果需要的话单个国家也必须采取相应行动。文章说,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第一步是西方利用自己的价值观来抵挡中国的“锐实力”。
在《环球时报》记者请金灿荣谈谈对这篇报道的看法时,他说,自己最近参加了6场与美方人士的对话活动,感觉他们认为“中国现在特别自信”,有“必胜主义心态”,想搞“模式竞争”,所以西方很紧张,于是把中国在海外进行的正常文化交流活动也上升到政治高度。而过去也有类似要联手对付中国的“预警”。
“在美国,一个政客拿犹太人的钱不是问题,但拿中国人的钱即使合法也会引来政治偏见”,金灿荣说,西方对华偏见和防范中国的阶段还没有办法回避过去。中国的对策应该是继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进文化传播,但节奏可以稳一点,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