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虽然中美贸易关系似乎正在好转,但2025年10月9日北京宣布对稀土行业实施全面管控。几小时后,美国宣布对一系列中国实体实施制裁。
稀土元素(15种镧系元素以及钪和钇)并不稀缺,之所以少见,是因为它们共同出现,但很难分离和提纯。而每种元素都具有独特的磁性、光学或者电子特性,使其变得不可或缺。它们在民用和军事技术领域无处不在,因而被赋予巨大战略意义,也使相应的供应链控制成为国家安全问题。中国实际上垄断了全球稀土材料的生产和技术。
中国效仿美国,采用了“外国直接产品规则”模式。根据该模式,美国政府对外国制造产品的销售进行监管。只要美国技术出现在供应链任何地方,他们就可以主张管辖权。
为“维护国家安全”,中国商务部10月初发布2025年第61号公告,对稀土材料实施一系列出口管制。这些限制不仅限于原矿,还涉及加工设备、磁体制造和回收技术,在这些领域中国占据着主导地位。规定要求,外国生产商使用中国原产材料、设备或加工技术需要获得许可,这部分内容属于“外国直接产品规则”,涵盖任何地方的供应链。该公告还明确限制中国技术的流动,未经事先许可中国公民和公司不得在国外提供采矿、加工或磁体制造现场服务。总之,这些变化让其他国家更难仅靠自己开采矿石来绕过中国的行业主导地位,因为设备、投入和人员现在和矿石开采地一样重要。
![]() |
对于从智能手机到导弹制造等一切都依赖这些资源投入的世界来说,这并不是一次小的监管调整,而是一个战略杠杆。
不出所料,华盛顿采取了一系列惩罚性和防御性措施。白宫对中国的举动做出愤怒反应,称之为敌对行为,并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更高关税。同时,五角大楼和国防后勤局采取措施,加速关键矿产和部件的储备和采购。美国还加大对国内加工能力的支持,并与盟国生产商和加工商达成合作协议。从关税到战略采购的这些行动旨在惩罚中国,减少对中国加工能力和磁铁的依赖,但它是成本高昂且需要时间。
北京的控制并非仅针对美国。通过将出口许可证与中国设备或投入品的使用挂钩,这些规定可能阻碍欧洲、亚洲和非洲企业建立替代供应链。禁止中国人员输出技术阻碍了专业知识转让。因此,即使是计划在国内加工的项目,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也会举步维艰。最终结果是增加了多元化生产的成本和复杂性:供应链可以重新规划,但代价高昂。
巴基斯坦正走进这一紧张而瞬息万变的局势。10月初,巴基斯坦政府宣布并悄悄交付了据称是首批本国浓缩的稀土和关键矿物,买家是美国战略金属公司。巴基斯坦官员近期访问华盛顿的照片显示,该国总理和陆军参谋长向美国总统展示了矿石样品。对巴基斯坦而言,这批货物是一个商业和外交开端,既可以将自然资源潜力货币化,又可以吸引美国对上游加工领域的投资。但是,这也使得巴基斯坦被夹在拥有不同主张和影响力的两个大国之间。
巴基斯坦的盘算直截了当:获得外国投资、就业,以及在国内发展完整矿产价值链的承诺。但地缘政治算术错综复杂。中国是巴基斯坦的长期战略伙伴,是其基础设施融资者、军事装备供应商和国际会议上的支持者。中国目前已经宣布,巴基斯坦向中国通报了与美国的合作事项,这缓解了巴基斯坦可能遭到报复的担忧。
巴基斯坦有机会,但必须谨慎行事。务实主义要求与多元合作伙伴达成透明的商业交易,有效管理资源许可,并坚持建设摆脱单一来源依赖的国内加工能力。巴基斯坦政府应该向中国和美国坦承其意图。
稀土之争不仅仅关乎贸易平衡或者关税。这是一场有关未来经济体神经中枢的竞争:电气化交通、高性能计算、高超音速武器和韧性电信通讯。中国的举动暴露了这个世界的脆弱,这个世界不仅将稀土开采,甚至将价值最高的环节(分离、精炼和磁体制造)都外包给单一主导行为体。对于美国及其盟友而言,短期应对措施包括关税、紧急储备、对国内工厂提供补贴,以及加快对联合项目的审批。但这些都无法抹掉制定长期战略性产业政策的必要性,它涉及对从采矿到磁体的产能投资、人才培养、回收利用以及多边风险分担机制。
中国最新的稀土限制措施将长期的产业失衡变成唯一超级大国与其最强劲挑战者之间的战略对峙。曾经作为大宗商品出口的矿产如今成了筹码、外交和联盟政治的工具。如果说这其中有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科技与地缘政治如今已在地球上融合,希望从中获利的国家必须制定战略、透明的规划,并密切关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广泛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