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欧洲想从中国得到什么?答案不能再拖了。
欧盟花了六年时间构建针对中国的指控,却在地位最脆弱的时候沉默不语。 2025 年 9 月,乌尔苏拉·冯德莱恩的盟情咨文几乎没有提及中国,这一惊人退缩标志着旨在明确欧洲立场的计划已溃败。该遗漏暴露了欧盟拒绝承认的一个事实:欧洲缺乏针对最大进口伙伴中国的连贯战略,且仍然处于瘫痪状态。
不连贯存在于每个层面。布鲁塞尔发布的文件将中国称为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系统性对手,却没有解释这些角色如何共存。成员国追求的议程相互冲突:德国和西班牙吸引中国投资,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挑衅,法国力推自主权,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则拥抱“一带一路”项目。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到 2025 年,只有六个欧盟国家制定了正式的对华战略,其余国家,包括严重依赖对华贸易的经济体,行事则缺乏结构性规划。这种真空状态让中国得以利用欧洲内部分歧,通过双边协议瓦解任何集体应对措施。
冯德莱恩试图通过年度演讲维持秩序,其措辞越来越严厉,直到突然崩溃。 2020 年,她警告中国的市场准入条件不公平、缺乏对等措施以及产能过剩,并强调欧洲和中国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治理和社会体系”。她将前任们在 2019 年 3 月首次采用的公式拟人化:“从一开始我就说,中国是谈判伙伴、经济竞争对手和系统性竞争对手。”
2021 年,她在气候领导力问题上挑战中国,并借煤炭问题斥责习近平,尽管欧盟成员国后来在国内恢复使用煤炭。她说:“如果他们证明能在 2020 年代中期达到排放峰值,并在国内外远离煤炭,世界就会感到宽慰。”
2022 年,欧盟委员会启动“全球门户”计划,以制衡“一带一路”倡议,因为“对欧洲来说,在中国拥有的铜矿和港口之间修建一条完善的道路毫无意义。我们必须更聪明一点”。同时,欧盟委员会正在为自己配备新的贸易防御措施,例如外国补贴规则或投资审查。
2023 年,对抗达到顶峰。冯德莱恩谴责中国电动车“获得巨额国家补贴”,并对其展开调查(2023 年中国品牌占欧盟电动车总销量的 8%)。
新原则可以浓缩成一句新口号:“去风险,而非脱钩”。这句话是布鲁塞尔的完美妥协:坚定到足以建议采取行动,含糊到毫无具体含义。它通过欧盟机构传播,证明新规则的合理性,并暗示欧洲可能从投诉转向行动。然而,对华贸易继续增长,欧洲工业对中国资本货物的依赖日益加深,而汽车和其他消费品在欧盟进口中所占份额仍然很小。
措施于 2024 年执行,关税冲击了中国电动车,供应链法也正式生效,北京终于感受到欧洲的压力。中国官员提出抗议,欧洲企业担心遭到报复。欧盟自鸣得意,以为自己破解了对付中国而不引发经济报复的密码。听证会上,欧盟最高“外交官”卡拉斯称中国是“某种程度的邪恶”,并将其与伊朗、俄罗斯和朝鲜联系起来。这是新一届委员会立场的刻意展现。
2025 年,这种做法的空虚性显现出来。在达沃斯,冯德莱恩谈到要与中国 “找到适当的平衡”。7 月的北京峰会上,她提到 3050 亿欧元逆差和中国产能过剩,但除了“真正的解决方案”,没有提出任何建议,仿佛她六年来没有主理过同样的问题。
到 9 月的盟情咨文,中国从她的演讲中消失了。唯一提到的是一张习近平与普京、金正恩并肩而立的戏剧化照片,选中它是为了效果,但缺乏政策意 义。一天前习近平与莫迪、普京并肩而立的真实画面被丢弃了,因为它让欧洲的叙事变得复杂:欧洲谴责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却对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视而不见。
这次退却不能被视为谨慎。盟情咨文一直是冯德莱恩发起调查、制定理论和发出方向信号的平台。在所有监管政策准备就绪时保持沉默,才是真正的认输。北京清楚地收到这样的信息:欧洲立法并发出威胁,但在关键时刻缺乏勇气。中国补贴仍在继续,欧洲工业疲软,产能过剩、互惠、去风险等口号沦为空谈,没有丝毫威慑作用。
按时间顺序追溯,这条轨迹更让人感到讽刺。2020 年:“公平的市场准入……互惠……产能过剩……不同的制度”。2021 年:在煤炭问题上指责中国,而德国和波兰已悄悄再度将煤炭纳入能源构成。2022 年:提出“全球门户”战略(四年后彻底失败)和针对市场扭曲的新防御措施。2023 年:“自信的中国”,“市场充斥着更便宜的中国电动车”,“去风险,而非脱钩”。2024 年:关税、禁令、规则,“某种程度的邪恶”。2025 年初:呼吁“平衡”和“拐点”。2025 年 9 月:什么都没有。
冯德莱恩的遗产是一场惨败。她用对抗的语言和执法的外表武装欧洲,最终却眼睁睁看着它们崩溃。2019 年以来,她的团队没有解决任何与中国相关的问题:没解决市场准入,没解决贸易逆差,没解决政治团结。当针对北京的理由似乎最清晰的时候,这种退缩暴露了在不了解欧洲希望实现什么目标情况下制定反华政策的愚蠢。
这一失败与欧洲广泛的地缘政治混乱同时发生。拜登取代特朗普以来,欧盟一味复制美国的对华政策,包括半导体出口管制、5G 限制、投资审查和技术转让规则。欧洲效仿美国的施压策略,却没有明确自身目标,采取的措施扰乱了本国企业,而中国基本不受影响。
特朗普 2.0 时期瘫痪加剧。欧洲被迫将 5%的 GDP 用于北约防务,同时还要承担无回报的关税,以资助美国的武器、能源和投资。2025 年 8 月的美欧贸易“框架协议”,把欧洲甘愿接受美国的经济主导地位和威胁且危险性的话语法律化。布鲁塞尔如今为美国的野心提供着资金,同时作为依赖者对北京指手画脚。
其中的讽刺是,欧盟一边斥责它无法影响的崛起大国,一边补贴胁迫欧盟的势力。欧洲政策成为一种杠杆表演:有资金,受约束,始终被动。2025 年 9月,冯德莱恩似乎脱离讲稿问道:“我们今天的核心问题很简单:欧洲还有勇气战斗吗?”
答案是结构性问题没有改变。欧洲从太阳能电池板到药品都依赖中国产品,贸易逆差可能成为永久性的。中国企业有进入欧洲市场的渠道,而许多欧洲企业在中国仍面临壁垒。每当经济利益出现分歧,政治团结就会瓦解。悬而未决的问题是,欧洲想要对抗、妥协,还是完全不同的其他选择。
因为欧洲看似只想打零成本的仗。2025 年,面对特朗普的咄咄逼人和中国的崛起,它发现自己既缺乏对抗所需的团结,也缺乏妥协的意愿。相反,它自然而然地做了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制定文件,编造词语,表达愤慨,假装认为文字能代替选择。这是“布鲁塞尔效应”的最新版本。
欧盟未来要拿出来的,是以政治意愿为支撑的真正对华政策。它需要机构与成员国之间的协调,需要终止让北京分裂欧洲的双边协议,需要与持续承诺相匹配而非演戏的政策工具。欧洲要独立于华盛顿的摇摆不定和北京的利诱。
否则,欧洲就只能是现在的样子,成为其他大国战略的目标,而不是自我创造者。冯德莱恩 2025 年 9 月的大作不仅是遗漏也是承认:经过六年准备,欧洲仍不知道自己想从中国得到什么。在地缘政治中,不知道想要什么,那就注定得不到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