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1月《经济学人》杂志封面 |
最近,美国副总统万斯试图把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塑造为极成功的“特朗普主义”案例。根据万斯的说法,这个主义非常简单:找出威胁美国利益的问题,“尝试积极的外交解决”,如果外交失败,就“动用压倒性的军事力量来解决,然后在它变成旷日持久的冲突之前撤离”。
真那么容易就好了。万斯描述的既不是什么主义,也不是特朗普独有的。而正是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导致美国采取了许多持久、代价高昂但最终失败的军事干预,就连万斯本人也经常谴责这些干预。
如果万斯认为此次袭击“解决”了伊朗核问题,那么他必然认为袭击彻底摧毁了伊朗的核能力,包括离心机、浓缩铀库存以及任何其他可以武器化的材料。或者,他认为美国此次展示军事实力足以说服这个伊斯兰共和国放弃核计划,且未来不再重启核计划。
毫无疑问,美国的空袭严重破坏了福尔多、纳坦兹和伊斯法罕的核设施。但是,轰炸这些设施,加上以色列暗杀伊朗高级核科学家,是否已将伊朗彻底击溃,目前尚不清楚。更有可能的是,伊朗的核计划只是被迫推迟,尽管对推迟时间的预估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除非有足够证据证明伊朗核计划已被彻底摧毁,否则万斯必须依靠的信念就是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所说的,“美国的威慑回归”。
短暂而激烈的军事实力展示能让其他国家屈服于美国的要求——特朗普政府并非第一个被这种想法诱惑的美国政府。1990年取得无可争议的全球军事霸主地位以来,美国一直在这样做,但其中许多行动都失败了。
事实证明,美国军事胁迫的一些目标愿意忍受大于美国官员预期的痛苦。整个20世纪90年代,萨达姆·侯赛因政权因屡次阻挠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的工作,而遭受了美国牵头的多次轰炸。正如万斯所熟知的,这一循环在2003年达到顶峰,当年美国发起“震慑”行动,引发了一场持续八年的残酷战争,造成数千美国军人和约50万伊拉克人丧生。
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北约的威胁、封锁和武力展示也未能阻止塞尔维亚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在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科索沃发动残酷的战争。值得一提的是,米洛舍维奇没有受到北约早期在科索沃的轰炸行动的丝毫影响,因为轰炸行动仅限于军事目标,并未威胁到他本人的权力。原本预计持续数日的空袭最终持续了数月,却毫无成效。换句话说,认为仅仅凭借优势兵力就能说服米洛舍维奇放弃他热衷的事业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直到北约将打击目标从塞尔维亚军队转向贝尔格莱德及其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他才最终同意离开科索沃,因为这样的打击可能削弱塞尔维亚精英群体对他的支持。
其他目标在面对美国军事威胁时隐忍不发,看似暂时屈服,却在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后故态复萌。朝鲜长期以来一直采取这种做法。尽管美国一再向其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但朝鲜最终还是故技重施,发出核威胁、进行导弹试验、发射卫星,并采取其他挑衅行动。
中国的行为也遵循类似的规律。2016年,美国成功地利用一场引人注目的联合军事演习,阻止了中国在菲律宾周边的岛屿建设和主权声索。但就在几个月前,中国海警船在菲律宾声称拥有主权的一座岛屿登陆。
还有一些国家则以打击美国作为回应。索马里军阀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发现,只需杀死几个美国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就会退缩。
伊朗似乎愿意同时采取上述三种做法。这个伊斯兰共和国展现出了承受经济和军事打击的能力。其军事挑衅和核活动时强时弱,有时与美国的反应强度同步,有时则与美国的反应强度无关。正如伊朗问题专家瓦利·纳斯尔最近所述,伊朗最高领袖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显然认同艾迪德的评估,他曾告诉他的顾问:“美国就像一条狗,如果你退缩,它会扑向你,但如果你扑向它,它就会退缩。”
万斯希望相信,也希望特朗普的反干涉主义支持者相信,美国的军事影响力和强大的实力展示具有独特的说服力,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非战争时期的军力展示足以实现美国的政治目标,尤其是像说服伊朗放弃核计划这样难以实现的目标,那它早就是每位美国总统的“主义”支柱了。
全文翻译自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标题The “Trump Doctrine” Is Wishful Thinking,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