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董一凡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积极推进中欧关系走出“去风险”窠臼

2024-01-09
507.jpg

过去一年,中欧关系在疫后交往复苏和双方沟通接触的推动下实现了企稳回升,在中欧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的承前启后关键节点出现巩固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2年底,德国总理朔尔茨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相继访华,开启了中欧领导人高层交往的热潮。上月举行的中欧领导人第24次会晤,则为2023年的中欧关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中欧双方也在持续交流对话中,探索时代格局和相互认知不断变化背景下的合理相处之道,在合作与分歧相互交织中逐渐磨合与适应。

2023年两会后,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等欧洲领导人访华。马克龙总统在访华前后对欧盟战略自主的积极支持及推动中法相互理解与务实合作向前发展,得到了中方的高度肯定。6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访问德国和法国,主持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参加法国主办的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李强总理上任后将首次外访放在欧洲,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发展中欧关系的高度重视。12月,中欧领导人第24次会晤恢复线下举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联袂来华,标志着双方首脑外交彻底突破了疫情带来的掣肘,成为2023年中欧关系和中国大国外交的精彩收官之作。

中欧在明显增强对话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与中方持续释放同欧盟加强合作的善意和诚意相比,欧方似乎希望通过塑造所谓“去风险”话语来定位和影响中欧关系。自2023年初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相继在世界经济论坛以及对华政策专门演讲中抛出“去风险”概念以来,欧盟对华政策就不断向这一方向靠拢。在欧盟看来,“去风险”不单包括通过所谓“降低过度依赖”、加强技术管控等手段来避免“经济风险”,也包括在外交和政治领域“去风险”。从中方角度来看,推进“去风险”概念和做法十分危险,不仅将极大动摇近50年来中欧经贸“压舱石”,而且稍一不慎就可能把中欧推向“脱钩断链”深渊,进一步加剧全球市场、供应链、创新合作体系的碎片化和阵营化趋势。

欧盟在推进“去风险”上的一些做法,也确实给中欧正常合作带来负面影响。10月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即是在“去风险”话语下对正常产业竞争的政治化操弄,是以“公平贸易”为名,行保护自身产业之实。这种行为将给中欧正常经贸关系乃至绿色合作前景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面对中欧之间的分歧,中方主动应对,采取更负责任的“去风险”做法,高举坚持合作的大旗。对于欧方不断强调所谓“三重定位”乃至持续渲染中方为“制度对手”和“竞争者”,中国不断坚定中欧增强互信、合作共赢的信心,提出愿把欧盟视为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

随着中国不断释放加强各领域交流的善意,一年来,中欧多领域高层级对话相继新增或恢复,双方成功举行了高级别战略对话、中欧经贸高层对话、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海洋综合管理高级别对话,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内部市场委员布雷顿等高级官员相继来华,中法举行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六次会议,各领域建立沟通渠道、管控分歧、探索合作的动力不断增强。同时,中欧均高度重视“民之交促国相亲”,肯定双方民众加强往来筑牢民心相通基石的意义,中国宣布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实施单方面免签入境政策得到欧方高度评价,法国对中国留法学生群体提供五年多次往返签证待遇。

中方还重视在关键议题上加强与欧盟协调。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方坚持《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的客观、公允安全观,不断向欧方释放不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武器、“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等重要立场。在巴以问题上,中欧政策协调频密,在支持人道主义、停火止战、推进“两国方案”上共识增加。

今年,中欧之间将更加努力地了解彼此政策意图,以更熟练地管控分歧差异,防止触碰各自红线和敏感区域,中法建交60周年、巴黎奥运会等将成为双方加强高层交往、深化沟通互信的契机。欧方也不断释放信号防范双方误判和误导,如欧盟领导人反复强调“去风险”不等于“脱钩断链”,也不针对于中国,强调在持续维护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安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热点冲突上“离不开中国”。然而,欧方引发的一些趋势仍可能给中欧关系带来“人为风险”,如欧洲议会选举和机构换届后对华态度的复杂性;欧方在涉港、南海、涉藏、涉台等敏感问题上的外部干涉冲动;欧方的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能否实现“软着陆”和中欧投资协定能否摆脱冻结等。中欧都期待能以双方接受的方式为中欧关系注入更多稳定性,但超越欧式“去风险”话语和框架,仍考验双方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