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刘军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把握中日关系的历史新方位

2023-12-06
刘军红.jpg
2023年11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旧金山会见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新华社/王晔)

APEC旧金山峰会期间,中日两国领导人举行了会晤。双方确认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定位,并赋予新的内涵,为构建契合新时代的中日关系掌舵领航。

中日两国分别为世界第二和第三经济大国,共处亚太坐标系。两国首脑在多边舞台发挥务实有效、积极负责的作用,致力于推进世界经济健康发展和国际政治有序前行。中日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担当,给新时代中日关系确立了务实发展总基调,中日关系迎来承前启后、战略互惠新阶段。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在APEC峰会上的演讲,为日渐走偏的世界经济把稳了舵,为新时期的大国关系调准了罗盘针。

APEC经济总量占世界约六成、贸易额占五成、人口近四成,堪称世界最大经济圈,也是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标识。而中日共处其中,并占有核心位置。力量的分布决定力量的结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生效45年来,两国经济规模此消彼长,相对改变了双方在世界格局中的力量分布。如1978年按美元计价的中国GDP仅约为日本的22%,尤其在冷战结束的1991年该比例更是降至11%,后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中国GDP不仅在2010年超过了日本,如今已约达日本的3.5倍。这不仅体现了世界经济的新特征,也折射中日关系的新结构和历史新方位。

中日经济结构的新变化是,中日产业跨过了不对称的依赖期,呈现相互依存、水平分工新特征。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日贸易占日本贸易总额的两成多,且规模快速成长。1995年到2021年,日本从中国的进口总额扩张6.1倍,对中国出口扩大8.7倍,中国为其第一大出口市场。同期,日本从美国进口总额仅增1.6倍,对美出口增1.2倍。2021年日本从中国进口总额达20万亿日元,从美进口仅为8.9万亿日元。日本对“中国制造”的依赖超过美国。

中日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根植于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相互投资的历史积累,有稳固的基础,很难轻易动摇。即使日企在美国压力下想调整产业布局,重构产业链,但鉴于中日间巨大贸易存量及其背后紧密的地区产业分工体系的存在,它们很难随华盛顿的鼓点起舞。

当今的世界经济呈现欧洲经济圈、北美经济圈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圈新格局。世界又一次迎来技术创新的时代潮流,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能源转型”扑面而来,中日产业被推向时代前沿,迎来制造业升级新机遇。而RCEP生效,尤为两国利用区域市场共筑“世界技术标准”时代奠定了体制基础。

中日两大经济体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强大“外溢效应”,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和基础市场形成提供了内生动力。中日企业“从竞争走向协调”,在水平分工中找合作,扮演新时代中日关系务实发展的新角色。

国际形势变乱交织,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国际协调与合作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新时代中日关系也需顺应时代发展变化,把握正确方向,本着“以史为鉴、开辟未来”的精神,保持邦交正常化初心,将“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体现到具体政策和实际行动中。2014年以来,中日领导人达成了改善两国关系的“四项原则共识”,为新时代中日关系定了调,为新时代的大国关系率先垂范。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广泛多样的人文交流是发展健康稳定中日关系的基础。改善中日关系,离不开民间文旅交流参与。具体而言,一是要拓展两国间的观光旅游,开发“历史文化深度体验游”“古今丝绸之路拓展游”“学生修学调研考察游”乃至“红色之旅国际开放游”,开启民间交流新资源和新项目;二是适应科技发展时代特点,拓宽企业技术交流渠道,丰富产业技术、产品展览展销和研讨活动,推进知识产权、技术专利交易交流,促进前沿产业技术共同研发;三是活跃各领域学术交流,增添中日关系深层交往的含金量,并通过多频次、多层次双边媒体交流,记录历史,引领时代。

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日本既属周边,又是大国,和平崛起的中国有条件顺应时代,成就大国周边关系,主导新时代中日关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