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孙成昊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美国耶鲁大学蔡中曾中国中心访问学者

旧金山会晤后的中美关系:机遇和挑战

2023-11-27
孙成昊.jpg

前不久结束的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取得丰硕成果,不仅对改善双边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回应了世界的重大关切,为当前动荡的世界秩序注入稳定性。这次会晤的重点为恢复沟通渠道、扩大对话、管控风险,为缓和双边关系释放了积极信号。

这次会晤的成果都是务实且可取的。中美在政治外交、人文交流、全球治理、军事安全等领域达成20多项共识,为两国后续进一步合作铺平道路,尤其是双方就应对气候变化、打击芬太尼、恢复军事沟通、推动人工智能合作等问题取得了一些具体、切实的进展。

这些成果的达成有利于中美建立有效机制,管控双边竞争和军事升级的风险,并为全球治理做出了负责任大国的贡献。这些重要共识说明,中美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绝不能简单地用“战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而且当前的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稳定的中美关系,中美也不应辜负全球各国的期待,应当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需要看到的是,中美之间仍然存在分歧和矛盾,美国对华政策可能面临调整的机遇窗口,战略却难以出现根本性转变。通过这次元首峰会,可以明显感到两国对所谓大国竞争的不同理解。尽管美国强调不愿让两国竞争走向对抗和冲突,但始终是通过一种负面视角看问题,不愿承认自己采取了错误的对华定位和对华战略。中国则与此不同,认为大国竞争不是这个时代的底色,也无法解决中美和世界面临的挑战。美国需要更加清楚地理解中美关系的本质,应当更加努力拓展中美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一步步落入大国竞争的陷阱。

更迫在眉睫的挑战在于,随着美国大选年到来,美国的两党政治将为中美关系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尤其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两党政客将更激进地炒作中美关系议题,展现对华强硬以获取政治支持。共和党候选人已在精心设计政治信息,力图证明拜登政府对华战略存在缺陷。拜登及民主党政客面对竞争对手对其“对华软弱”的批评,也难以放弃对华强硬的举措。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无论哪一个党派的候选人赢得2024年大选,中美关系都面临挑战。从民主党看,拜登上任以来,一方面聚焦投资国内,加大与中国在经济、芯片、关键矿产等领域展开竞争,试图获取优势,巩固自身领导地位,阻碍中国快速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拜登政府仍然希望框定有限的合作议题,在气候、芬太尼等领域对华“接触”。若民主党继续执政,上述政策的基本走向不会改变,但逻辑与体系将更加精密。特别是此前其被乌克兰危机与巴以冲突影响而未能构筑的“民主联盟”有望被民主党细化和完善,大大增加第三方选边站队的压力。

当前拜登政府虽然内部之间仍存在具体执行政策层面的争议,但就对华制裁的基调和重点并无核心分歧,仅有程度与手段间的观念差异。若共和党人成功当选美国总统,相较于民主党延续对华政策、完善政策框架,其对华竞争将出现更多新变化。

一是提升投资自身的同时强化对中国威胁的渲染,结合美国内部困境与中国展开竞争。例如限制中国学生在美国的数量、炒作中国企业在美国的负面影响力等议题。二是以强硬态度与拜登政府所谓“软弱”形象作区隔,对华增设新的风险竞争点。新政府可能在人工智能、军用科技甚至金融合作、投资建厂等领域构建更多壁垒,或将出现以极端对华政策提议来安抚内部右翼保守人士的情况,为中美关系带来更多冲击。三是中美之间沟通渠道可能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就当前共和党候选人的政策主张而言,尚未有人提出拓宽中美磋商交流深度与广度的具体政策提议,但在地方层面仍有州长等持较为中立态度。这意味着中美合作在联邦层面可能遭遇更大阻力,交流沟通的积极力量或将更多下沉至地方。

面对上述种种挑战,中美更应继续保持沟通、深化合作,发挥元首会晤的战略引领作用,延续元首会晤创造的良好势头。双方应当保持各层级沟通渠道畅通,通过机制化措施管控分歧,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合作,向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双方还应深刻理解和坚持合作共赢是中美关系应有的底色,深化当前达成的各领域合作,并就更多议题探索合作前景,并努力开展和开拓友好城市活动、学者互访、青少年互动等民间及地方层面的人文交流,为中美关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