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李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外长访美:中美关系已拨云见日?

2023-11-03
lizheng.jpg
2023年10月26日至27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左)在华盛顿会见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

10月26日至28日,中国外长王毅应邀访问美国,这是2016年2月以来中国外长首次正式访美。王毅在美国会晤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及美国总统拜登。此次访问是中美新一轮接触的又一标志性事件,为两国探寻共处之道又向前迈了一步。

2022年底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后,中美关系进入到一个跌宕起伏的摸索期。2023年初,无人飞艇事件打乱了中美关系企稳的势头。6月,布林肯访华,双方重新回归接触和互动。近半年来,双方接触频繁,在经济、金融领域建立联合工作组,在两国商务部建立定期沟通和出口管制信息交流机制。中美两国地方、民间的交流也显著回暖。不久之前,美国加州州长纽森和美国企业界代表团访华,传递出一些相比美国官方更为积极的声音。

近期的中美互动表明,中美两国的接触和积极互动仍然大有希望。在排除政治干扰下,两国关系仍然有很强的韧性和复原能力。

近年来,美国国内政治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显著上升,成为其中最难以控制的干扰性因素。一方面,美国两党对于国内政治僵局、治理效率低下的忧虑直接投射到了中美关系,放大了中美之间的竞争性,增强了美国对于自身实力和地位的不安全感。为此,民主党和共和党高层均在渲染“中国迫在眉睫的挑战”,以此要求美国民众对其执政地位提供更大支持。同时,两党也在推进美国国内重大改革的国内立法中强调中国因素,让这些立法中包含了对于中国不公正、歧视性的内容,加剧了中美双方的对立。

另一方面,在中美关系氛围不佳的背景下,一些非理性因素更容易被恶意炒作,对两国关系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这其中,所谓“新冠疫情溯源”问题和“中国校园间谍”最为典型。前者成为美国国内最为知名的反华阴谋论,也变成一些美国政客表现对华强硬立场的标签。后者则给中美人文交流带来了巨大冲击,引发两国民间层面的不信任。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在这些领域有所纠偏,但并没有全面解决问题。

近半年来,中美关系中的政治干扰因素并非烟消云散,但两国政府正试图采取新的方式来降低此类因素的影响力。

其一,中美两国用政治引领来对冲政治干扰。中美新一轮接触遵循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共识,即保持交流和高层互访、推进指导原则、建立工作组解决现实问题及增加人文交流便利化。“五项共识”体现出两国元首在中美关系的战略引领作用,既把舵定向,又做出规划部署。这种作用降低了政治干扰让两国关系失焦的风险。

其二,中美两国用务实对话来增加透明度,减少政治干扰的运作空间。在新一轮中美接触中,两国的对话态度更加务实、坦诚。两国高层对话所释放的信息更加清晰,双方建立的联合工作组也更侧重于解决务实性问题。美方官员在对话后也第一时间与国会沟通,更为详细地阐述对话的具体情况。这些做法让外界对中美关系的现实情况有充分预期,减少了别有用心者的操弄空间。

其三,中美两国用对等、可控的竞争方式来避免双边摩擦上升到政治层面。两国政府官员不再回避中美关系的竞争因素。王毅外长访美时提出,两国应正确看待中美交往中的竞争因素,厘清国家安全概念。在这一相互认知的基础上,双方正在采用一种更加可控的方式来处理竞争性政策和矛盾。近期,在美方对中国采取新的出口管制措施后,中方也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手段。

这些新的方式能否发挥长期作用取决于中美的后续互动。正如王毅外长所说,“通往旧金山”不会是一马平川。双方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从乐观的层面来看,中美两国这几年经历了很多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但双方并未让双边关系随波逐流,而是尽力寻找和尝试有助于关系长期稳定的新互动模式。这种建设性的共同意愿已经让双方找到了一些公约数和确定性,给两国关系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