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李岩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融冰之后的中美关系更需相向而行

2023-11-03
liyan.jpg
2023年10月27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会见中国外交部长王毅。

近期,中美两国进行了较为频繁的高层接触,美国多名内阁成员访华,国会代表团和州政府层面的对华交流也有进展,1.5轨、二轨等民间对话活动亦显著增加。这些迹象初步显示,近年来时常处于冰冻状态的中美关系开始趋向解冻,为两国关系的阶段性缓和创造了难得的有利氛围。下阶段,两国能否借此契机相向而行,可能对中长期的中美关系产生决定性影响。

中美相向而行的基础在于双方均从“大处”着眼。习近平主席在会见舒默率领的美国国会参议院两党代表团时指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如何相处,决定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这一表态深刻阐明了中美关系之“大”,指出了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确保长期稳定的世界意义。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和愈益紧迫的全球性发展挑战,当前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有效的中美协调、中美合作。全球疫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接连发酵的国际和地区热点,这些影响人类安危福祉的重大问题,无不需要中美以大国胸怀和担当来携手应对。中美在新近的高层接触中建立了对话沟通机制,这为两国共同应对全球性大问题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挖掘和重塑中美合作精神创造了探讨契机。

中美相向而行的关键在于美国仍需克服国内政治的负面影响。美国的政治体制和愈益尖锐的极化对立态势,决定了其国内对华声音的多元化和对华认知的复杂性。从中美关系的既往历史也可看出,政治干扰往往会给美国政府对华决策的落实带来重要冲击。当前中美恢复接触态势,也在招致某些反华势力的反对,这很可能促使拜登政府在寻求对华接触的同时推出新的打压举措。随着美国即将进入总统大选的新政治周期,对华负面认知的持续炒作,各方政客出于“政治正确”竞相展示强硬,这些均可预料。虽然此类政治干扰难以排除,但拜登政府在行政机构层面仍有不少空间采取相对理性的对华政策,在诸如气候变化、稳定全球经济等重大功能性议题上仍可推进更多、更有效的对华合作。对于寻求连任的拜登而言,采取平衡性的政治姿态难度不小,但并非全无操作空间。

liyan-2.jpg
10月27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华盛顿会见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

中美相向而行的重要保障在于两国社会重回交流正轨。过去几年,世界经历了疫情的持续打击,面临着各类地区性冲突的冲击,各国民众看待世界、看待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心理不可避免地都在发生变化。中美过去几年的冷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民众相互认识的隔阂,加之过去两届美国政府的涉华负面宣传,这些极大恶化了美国社会的中国认知,阻遏了正常的中美民间交往。在企业界、智库、文体等领域,中美民间交往当前在缓慢复苏,这为两国民众在新形势、新心态下正确看待彼此提供了条件。美方频繁提及需要针对中美竞争态势、防止危机失控建立“护栏”,但保证必要的民间交往,确保理性的社会认知,实为中美关系不出轨不破局的根本保障。可以说,面对世界大变局,中美社会的相互再认识,已经具有战略性意义。

未来一段时期,除了中美持续的双边互动之外,中美也应更好地利用重要多边活动的契机,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趋向稳定。即将于11月召开的全球人工智能峰会,将于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以及备受关注的APEC旧金山会议,这些重大多边活动有助于中美在不同层面展开良性互动。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引发了新的安全忧虑,该领域的规则制定问题也在触发新的国际竞争。气候变化的警钟亦在不断敲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评估报告认为,气温上升加大了全球气候系统达到临界点的风险。针对此类重大问题,中美采取何种政策,如何引领全球性合作,备受各国瞩目。在双边层面试图重新稳定关系但又面临诸多难题的同时,能否在多边层面真正实践互利共赢精神,寻找新的合作点,对于下阶段的中美关系而言既是重要考验,也是重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