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陈积敏 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从峰会看中美共识与分歧

2021-11-29
中文图片.jpg
点击阅读最新一期《中美聚焦文摘》第31期

11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这是美国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的首次中美元首峰会。外界对于本次会晤的具体成果并不抱有期待,这不足为奇。元首峰会并不主要讨论具体问题,而是聚焦于双边关系中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以及重要的地区与全球性问题,从会后双方发布的新闻稿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特点。中方通稿近4000字,主要篇幅落在新时期中美相处的原则与事项、中国的发展道路与战略意图、中国对于国际秩序的立场等方面。美方声明相当简略,仅有四段内容,核心关切也是关于国际秩序、价值观等宏观问题,气候、公共卫生、能源安全等具体议题同样后置。

通过对双方新闻稿的比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国间的主要共识与关键分歧。共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两国关系的极端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双边层面,而且扩展到地区与全球层面。习近平主席表示,推动中美各自发展,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包括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新冠疫情等全球性挑战,都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拜登总统也指出,美中关系如何演进不仅将对我们两国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是两国关系的高度复杂性。美方在其发布的新闻稿中指出两位元首讨论了两国之间关系复杂的本质。中方新闻稿也强调未来50年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中美必须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当然,这并非易事,主要原因即在于中美关系的高度复杂性。

三是沟通交流机制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元首会晤机制在稳定两国关系、为双边关系指明航向上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方“愿本着平等互利精神,推进各层级各领域交往”,并进一步表示他本人愿通过多种方式同拜登总统保持联系。拜登总统也指出就双方的优先事项与战略意图展开坦诚、直接沟通的重要性。

四是中美长期和平共处的现实性,这是本次会晤最具战略意义的一项共识。中美长期共存是一种实然状态,以什么方式实现共存则考验政治智慧与战略艺术。习近平主席在会晤中对美方提出的中美“持久共存”做了进一步补充,指出不仅要共存,而且要和平共处。本次元首峰会美方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为中美之间的激烈竞争设置“护栏”,防止两国对抗局面的出现,以实现拜登政府多次表达的“负责任的竞争”、“有管理的竞争”。可以说,“激烈竞争”与“和平共处”是美国对华战略的两大特点。

在本次会晤中,拜登总统明确重申,美方不寻求改变中国的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中方也多次表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不以挑战或取代美国为目标。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再次强调中华民族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无意满世界推销自己的道路。双方均表示了反对打“新冷战”。习近平主席希望美方把不打“新冷战”表态落到实处。

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双方在某些重大问题上的分歧依旧。首先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习近平主席重申了中方的原则立场,强调“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并再次明确了“一中原则”的核心内涵: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拜登则表示美国坚持以《与台湾关系法》、三个联合公报和“六项保证”为指导的“一个中国”政策。这与中方“一中原则”的核心内涵存在重大差别。执政以来,拜登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种种做法表明美国“以台制华”的意图更加突出。然而,美方政策与其预期目标有着明显矛盾。美方表示强烈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或破坏台海和平与稳定的努力。但如果美国不改变对“台独”势力的纵容与支持,以至于“台独”分裂势力不断挑衅逼迫,甚至突破红线,让中国“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台海和平将面临严重危险。

其次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问题。中美对规则与秩序的理解有本质区别。美国强调的“规则”是美西方主导下建立的战后自由主义国际制度安排,反映了美西方的战略意志与价值取向,服务于它们的利益需要。美方的“规则”并不是建立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而有着浓厚的强权意味,比如对“民主”价值观的独断性解释以及强制性扩展,以所谓的“人权”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等等。中国则主张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个秩序与规则强调了主权平等原则,突出了文明多元互鉴特点,反映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意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与权威性。

伴随国际力量格局的新变化以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新趋势,一个国家或小集团的意志已经不能反映国际社会的共同意愿,旧有国际秩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趋势与需求。中国主张对原有国际体系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完善,使之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然而,美方认为,中国此举是要与美国争夺体系的主导权,是要改变当前国际体系的性质,因而将中国视为所谓的“修正主义国家”。

再次是对中美关系的定位问题。习主席强调新时期中美相处应该坚持三点原则: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中方多次指出,合作是中美双方唯一正确选择,互利共赢是可以实现的目标。习近平主席在本次会晤中表示,“地球足够大,容得下中美各自和共同发展”。然而,拜登政府仍将中国定位为对美国构成全方位挑战的唯一竞争者,并提出了对华关系的“3C”原则,即“合作、竞争、对抗”三分法。拜登政府还表明双方合作不会改变中美关系的竞争本质。中方明确反对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竞争限制了双边关系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一旦定位为战略竞争关系,行为体将更多考虑相对收益,这会严重缩窄双方合作的空间。同时,一旦定位为战略竞争关系,任何合作都是出于权宜之计,不仅难以持久,而且极为脆弱,竞争很容易完全取代合作,并发展成全方位对抗。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场景。

总的来说,本次会晤对于缓和与稳定两国关系,确定双边关系未来发展方向与基本原则,厘清两国关系的竞争限度,明晰两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等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双方在重大问题上存在的重要分歧,尤其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严重制约了双边关系的改善与发展。面向未来,双方需要在共识领域尽快落实政策,早日形成看得见的成果,如各层级沟通机制的恢复,以便重建发展中美关系的信心,努力培育与逐步累积信任。在分歧领域,则要发挥好危机管控机制作用,并继续加强沟通,保持克制与耐心,力求找到符合双方诉求的最佳折衷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