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周波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

为什么国际秩序不会分崩离析

2019-03-15
a.jpg

如果你恰好参加2019年2月举行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你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已经支离破碎了。会议中心议题——“大谜题:谁来收拾残局?”——在慕安会的报告中有提及:“一个大国竞争的新时代正在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形成,与之相伴的是所谓自由国际秩序出现了领导真空。”

在审视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的三边关系时,这个以欧洲为中心的结论即使不是耸人听闻,似乎也相当夸张。无论多么怀念苏联鼎盛时期,也不管偶尔发表过什么强硬言论,俄罗斯都已经无意在全球范围内同美国竞争。今天俄罗斯的野心仅限于维持其在前苏联卫星国的影响力,以及阻止北约在那里的扩张。到目前为止,莫斯科的军事调动很少超出欧洲和中东部分地区范围以外。虽然俄美两国互相指责对方违反《中导条约》,但单方面退出条约的是美国,一如它在2001年废弃《反弹道导弹条约》。

中国和俄罗斯若是成为盟友,确实会让西方噩梦成真,而且注定增加大国对抗的竞争性。但是目前来说并没有这种迹象。中国与俄罗斯修好,部分原因是为了回应来自美国的共同压力,部分是因为它们对多极化有着相似的看法。但两国无论走得多么近,它们都更像是两条平行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俄两国一直坚持其年度军事演习不针对任何第三方。

中美对抗的最好证据,是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防战略》文件都明确地把中国定为“对手”。世界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十分复杂的,尤其是考虑到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将在2030-2035年的某个时刻超过美国。同时在安全领域,一个不那么自信的美国政府如今偏执地认为北京想把它赶出印太地区。但只要中国继续尽可能地与美国接触,即使美国有四处寻找敌人的传统,它也很难把中国变成一个敌人。甚至在2018年10月,在迄今为止对中国最怀有敌意的那次演讲中,副总统彭斯仍然指出“竞争并不总是意味着敌对”。

真的像慕安会报告所断言的,“整个自由国际秩序……正在崩溃”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人们必须问一问,是否真的存在一种叫“自由国际秩序”的东西。这种用明显的西方必胜论调来概括二战结束后70年的措辞,即使没有偏见,至少也过于简单化了。它忽视了冷战期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其中不仅有美苏的激烈对抗,还有30个国家的独立、不结盟运动的传播,以及中国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巨大影响。所谓的“自由国际秩序”还忽视了冷战后出现的新机构的作用,比如上合组织、G20和亚投行。

也许安抚西方的最好办法是告诉它,没有哪个国家试图以自己为代价来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不把世界秩序划分成“自由”或“不自由”的阵营,而是把它看成一种混合体,其中包括各不相同但共生共存的社会制度、安全架构,尤其是不同的文明,这样难道不是更有意义吗?与不断变化的国际秩序相比,文明持续的时间更长,也更稳定。在地球村里,一种不同的文明不再在遥远的地平线外,它就在你的身边。“帝国诗人”鲁德亚德·吉卜林曾经写道:“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东方与西方永不相聚”。但在今天,每三个伦敦人当中就有一个是在外国出生,伦敦和鹿特丹都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市长。

我们在慕尼黑看到,绝非巧合,德国总理默克尔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这两位迥异的发言者都在强调共同的一点: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在被称作默克尔的最佳演讲中,她指出,多边主义往往“艰难、缓慢和复杂”,但“它好过独自待在家里”。谁能对此有异议呢?如果我们不珍惜伊朗核协议和巴黎气候协议——两个例子都是通过“艰难、缓慢和复杂”的谈判才产生了来之不易的协议——那么什么才是务实的替代方案呢?

由于英国退欧、民粹加剧了民族主义,以及出现了一位把欧盟称作“敌人”的美国总统,西方的自信降到了最低点。慕安会不过是反映这种沮丧情绪的一面最好的镜子。但无论慕尼黑会议的与会者说了什么,世界并没有分崩离析。相反,世界秩序是一个半空(从悲观角度)或者半满(从乐观角度)的玻璃杯,你之所见反映的是你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