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李成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
  • 戴安娜·梁 布鲁金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美国正在寻求中美关系的新范式

2018-11-22
c.jpg

随着最近美国中期选举的结束,许多分析人士认为美国的对华立场将得到巩固。赢得众议院多数的民主党人和唐纳德·特朗普总统有着加大对中国施压的共同兴趣,因此,华盛顿可能会加快寻求一种新的、更具对抗性的美中关系范式。

然而,尽管人们有理由认为当前美国对中国政治经济政策和安全前景的焦虑与批评基本具备了两党性质,但如果得出结论,以为美国已经在对华关系上形成广泛的战略和政策共识,则未免言过其实。事实上,虽然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战略与安全这三大领域里存在某些显而易见的共识,但依然存在着重大分歧。

界定两国关系的基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哪些方面形成了新共识,以及华盛顿在哪些领域还存在意见分歧,对于了解有关新的对华战略方针的任何辩论都至关重要,而且或许能让中方避免误判和反应过度,比如北京草率认定美国将不可避免地寻求遏制中国。

赞成对中国经济行为采取行动,但不赞成贸易战

贸易问题在美中紧张关系中一直十分抢眼。在整个美国,人们的共识表现在对中国经济行为的普遍不满。美国商界和政界因由来已久的怨气而合流,他们的不满包括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不良记录,以及强制技术转让。在以往,美国商界领袖会在美国鹰派政府面前替中国说话,但近年中国市场越来越难进入,这使他们感到沮丧,令他们不愿尝试说服美国领导人保持冷静。此外,中国的产业政策,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让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产生了深深的怨恨,它们称这些做法是有悖市场公平竞争的“国家资本主义”。

不过,人们并没有就特朗普政府的对华贸易战形成共识。政府的行动非但没有得到美国的政策圈子、中国问题分析家和企业界的支持,反而让各界领袖鼓足勇气,断言一场全面的贸易战会损害美国的利益。向中国施压敦促其改变不公平的经济行为是一回事,但用傲慢的行动和语言增加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脱钩”的风险则是另一回事,尤其在中国更注重改善与欧盟和日本经济关系的时候。由于片面强调关税,过分关注贸易逆差,贸易战受到了广泛批评。本来也许会成为特朗普支持者的美国农民,也在担心关税带来的短期损失和中方需求的下降,以及失去中国市场份额之后的长期影响。

警惕中国的影响力,反对美国的哗众取宠

在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中国的海外影响力活动越来越引人关注。媒体和智库报告已经指出,要警惕中国在美国大学的政治活动,特别是有可能诱导美国机构学者进行自我审查。这些报告注意到,中国利用金钱(副总统迈克·彭斯所说的“快钱”)收买美国机构和意见领袖的亲中立场。报告还指出,中国威胁要给在华设有研究中心的大学制造官僚机构麻烦,并拒绝给研究人员发放中国签证,为的是改变美国对中国政治和政策的讨论。美国人对这些“锐实力”活动非常关注,因其牵扯到中国寻求限制言论自由和知识探究,损害作为美国特征核心的权利和价值观。

这种观点得到华盛顿两党和其他民主国家的认同。一种强烈的感觉是,华盛顿打算更加认真地对待中国扩大影响力的努力。这影响了对美中关系当中有关竞争的看法,增加了冲突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美国政策圈对中国在美影响力活动所达到的程度仍然存在不同意见。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中国干涉美国的选举。虽然副总统彭斯在中期选举前公开指责中国干涉内政,但多数分析人士认为,彭斯的说法是为了分散人们对特朗普政府“俄罗斯门”的注意力,而不是对正当的安全威胁评估做出概述。有争议的地方在于,中国更大范围的影响力活动(比如在全国性报纸上购买广告增刊)是否是它独有的,是否与美国提升软实力的做法相类似。

美国应当如何回应对中国影响力和干涉行为的最新评估,仍有待商榷。例如,在2018年2月参议院情报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将中国学生和学者视作美国的国家安全威胁。雷把他们形容为利用了美国开放研究环境的“非传统情报搜集者”,认为他们构成的不是整个政府层面,而是整个社会层面的威胁,因此需要全社会来应对。这些言论遭到国会议员和华裔团体的谴责。虽然尚未形成全面的回应,但值得警惕的是,美国的政策反应可能更接近于麦卡锡主义,而不是理想主义的自由世界秩序和传统上支撑美国软实力的价值观。

在安全挑战上有一致看法,在战略上则没有

可以说,安全领域和战略领域的辩论是最激烈的。正在形成的共识包括呼吁重新审视接触政策,重新定义美中关系,这些举措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各式各样的媒体上,有关与中国接触的讨论激增。人们渐渐一致认同有必要制定新的战略。推动这一反思的,是人们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科技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利好政策的担忧。重新评估接触政策不再只是华盛顿铁杆鹰派分析家们感兴趣的问题,它同样也引起两党的兴趣。

尽管如此,对此次战略修订内容的激烈辩论仍在进行中,目前各方还没有形成共识。华盛顿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双方应该继续接触,虽然会做出一些更正。目前尚不清楚这个“升级版接触政策”会是什么样子。这些公开讨论体现了美国的中国问题分析家和意见领袖们的不同观点。持强烈批评态度的分析家认为,以往的政策总体来说未能促使中国按照国际规则和规范行事;持较温和批评态度的人则认为,接触仍将符合美国的利益。

观点多不胜数,但绝大多数都是悲观的。在进行战略回顾时,一部分人认为,除了《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防战略》作出的泛泛声明,没有任何战略——至少没有合理的战略——是来自本届政府。遏制战略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的,但遏制究竟意味着什么,对此是有分歧的。一些人认为,任何新的遏制政策都为时已晚,而且不会有效果。另一些人则注意到,如果管理不善的话,向对抗性更强框架的转变有可能加大与中国开战的风险。

结论:误判也许是致命的

在这个发生深刻变革的时刻,需要牢记的是没有什么事情——尤其是对抗——是不可避免的。尽管美国的对华政策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但在美国仍然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和争论。

拆解这场围绕中国的辩论对于理解危险日渐增多的美中关系至关重要,并且有可能让政策再评估的最终结论及其采用的框架趋于和缓。为防止两国关系螺旋式失控,灵活的管理是必须的。主办高层对话等活动将继续有助于管理美中关系。美国对华政策的这些变化需要我们做出新的努力,以确保我们的假设和行动不会让我们踏上毁灭之途。如果爆发冲突,那么它必须是出于选择,而不是出于误解和误判。

最后值得牢记的是,事情总是会变得更糟,尤其当受到两国国内政治或过度恐惧焦虑煽动的时候。这种风险提醒我们要换位思考,要理解批评,要继续努力寻找一条更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