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刘军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安倍访华有助于稳定中美日大关系

2018-11-08
a.jpg

10月25日到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如愿访华,重启时隔七年的中日首脑互访,促进亚洲两大近邻关系重归正常轨道,世界瞩目。

自从2010年中国名义GDP超过日本,且在2014年越过10万亿美元大关,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逐渐接近“世界经济的中心”,中美欧三极体制雏形初现。从贸易看,中美贸易总额并列第一,且中国的出口已达美国出口的140%,中国成为全球最繁忙的人财物信息(数据)集散中心。为此,近七年来,美欧各国首脑均携庞大企业代表团来访,与中国构建跨时代的经贸关系,扩大升级产业联系。而这七年,中日关系阻滞,导致中日产业分工、经贸关系落伍。此次安倍来访堪称“弥补”之旅。

从地区视角看,中美保持正常的首脑会谈机制,日美首脑交往更是积极频繁。相比之下,中日关系长期呈“虚线”状态,中美日三边关系中的“中日”一边长期不固定,使地区充满变动风险。尤其是,特朗普当政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盛行,政策对立,贸易摩擦,中美、日美经贸关系脆弱,在这种情况下中日关系更需做稳做实。中日高层克服“老问题”的惯性羁绊,自觉推动两大近邻重归正常交往轨道,可谓时代和地区的客观需要。

实际上,早在2014年11月APEC北京峰会期间,双方领导人便主动创造条件实现“国际场合会晤”,达成推进中日关系缓和的“四项原则共识”。此后,双方都积极推动民间交往。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会见日本民间团体时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指示要“管好老问题,防止新问题,避免绊脚石”,为新时期中日关系发展定调。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赴日参加中日韩三边领导人会议,打开了中日关系缓和的大门,推进双边关系朝着正常轨道回归。9月初,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主办的“东方经济论坛”上又与安倍首相会面,提出“一带一路”是双方践行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试验田”,对中日关系缓和寄予殷切期待。中国领导人摒弃前嫌,率先垂范,推进缓和,给新时期中日关系的改善指明了方向,确立了路标。如今,安倍晋三以日本首相身份访华,达成诸多协议,让两国人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战略互惠硕果。

安倍此访,踩准了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脚步,适应时代要求,为两国制造业“由大到强”找到了升级的机遇。上世纪90年代美国硅谷掀起的“IT革命”为美国经济带来黄金十年,世界进入IT时代。信息化、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样式的同时,也促进产业升级进步。随着全球化深化,各国企业深度融合,相互依存,促进产业越境分工,传统贸易投资形态发生重大变化,多国籍企业及产品形成了“区域原产地”新概念。中日作为地理距离最近的世界级制造大国,迫切需要破茧成蝶,升级为世界制造强国,推动产业链网络、数据化和智能化,共同形成世界标准。这需要两国政府建立新规则,找到适用的法律,弥补现有多边秩序的不足。

这次中日领导人会谈,既看到了产业发展与合作的远大前景,也不忽视老问题和新矛盾,大胆尝试从经济、安全两条线上发展和管控两国关系。在经济领域,双方提出新技术与金融合作新方式,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第三方合作,规避恶性竞争,促进地区共同发展。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6年到2030年,包括亚洲和大洋洲在内的广域亚洲(45国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达26万亿美元。中日作为世界第二、第三经济大国和世界级的外汇储备大国,以及贸易顺差大国,有条件也有责任帮助地区共同发展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基础市场,发挥积极的支援作用。

双方领导人摒弃旧思想羁绊,不拘泥于旧式的“冷暖模式”,突出大国正常往来,以大国心态主张大国发展责任与国际责任,探索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对话协调机制,推进探讨海上资源合作与开发难题解决方法,强调共同应对金融风险,并围绕自由公平贸易体制坦诚交换意见。

世界在变,亚洲在变,中日也在变,这在客观上要求中日处理双边关系的思维和方法也要跟上全球化的时代律动,共同促进发展,维护和平,造福两国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