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王磊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研究员

欧美对中国在非洲行动的批评有悖事实

2018-09-11

Africa.jpg

 

随着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欧美对中国在非行动的批评也“水涨船高”,花样迭出,代表性论调有“中国在非洲掠夺资源”、“不解决当地民众就业”、“忽视人权”等。近期,美国又发明“债务陷阱论”,官民共同鼓噪,声势甚大。该论调的要义是,中国在非洲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提供大量贷款,造成非洲沉重的债务负担。西方对中非合作的这些批评并非事实,其根源是欧美高高在上的傲慢和忽视实际的懒惰,甚至很大程度上带着零和竞争思维来看待中国在非洲的行动。

中国在非洲掠夺资源了吗?没有。欧美指责中国进口非洲的自然资源而向其出口工业制成品,而这是由非洲经济特性决定的。在数百年的被殖民经历中,非洲国家并没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仍有超过2/3非洲国家的外贸结构与独立初期类似,主要依靠一两种农矿初级产品,约1/3非洲国家的单一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75%以上。西方很多国家与非洲的贸易结构与中非类似,例如美非贸易,石油长期占美国从非洲进口产品的90%。中国企业开发非洲能矿资源,获得的多是开发条件不好的地块,优质区块早已被欧美跨国企业占据。中国购买非洲自然资源根据公平议价,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中国的强劲需求推高了2000年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增加了非洲国家的财政收入。

中国企业解决当地就业吗?当然。而且中国企业为非洲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不少国际经济机构对此做出了公正评价,如2017年安永会计事务所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投资在非洲创造的就业岗位是美国的三倍多。2017年麦肯锡公司发布《龙狮共舞》指出,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本地用工比例很高,同时积极向非洲转移技术。随着中非产能合作推进,中国企业将为非洲创造更多就业。中国路桥公司修建的蒙巴萨-内罗毕铁路即为当地直接创造工作岗位4.6万个,还扩建了肯尼亚的铁路培训学校。实际上,很多制造领域的中国企业看中的正是非洲的劳动力优势,又怎会不雇佣当地劳工呢?

中国凭借“一带一路”等倡议在非洲制造了债务陷阱吗?没有。据世界银行数据,2016年非洲外债达6.01万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的债务2000-2016年间共约1144亿美元,约占非洲外债总额的1.8%。相比之下,世行、IMF拥有大约36%的非洲债务。而且,在中国提供给非洲的上千亿美元贷款中,约40%投入电力设施,30%投入交通设施建设,非洲对中国的大部分债务都化作了基础设施,这无疑有利于长远的经济增长。

诸如欧美对中国在非洲“忽视人权”的批评,则涉及到中西方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差异。中国强调“发展优先”,发展是最大的人权,援助非洲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这与欧美对非交往中的“人权导向”存在重大分歧。中美有价值观之争正常,但都应尊重非洲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近年埃塞俄比亚、卢旺达等国积极“向东看”,以建设“发展型国家”为目标,与中国达成了高度政治共识,并且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希望借鉴中国经验。中非治国理政交流如火如荼,这本身就说明发展、人权等问题无法定于西方一端。

此外,还有一些涉华批评则是明显的谎言。比如今年法国媒体曝出,中国在非盟总部大楼安装窃听器,美国媒体曝出,中国驻吉布提军事后勤基地使用所谓“激光武器”危害美军飞机飞行安全等,这些怪论很快被证伪,但其负面的舆论影响力却无法消除。

欧美掌握国际话语权,因此很多时候西方批评中国的声音显得更大,但真相并非如此。今年4月,美国知名非洲问题学者黛博拉•布罗蒂加姆在《华盛顿邮报》就撰文称,美国政要、媒体对中国在非洲行动的批评很多都是“谎言”。这背后折射出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中国在非洲影响力快速上升的“战略焦虑”,欧美政要并不愿倾听非洲国家自身的真实诉求和感受。例如2018年美国前国务卿蒂勒森访问非洲时,批评中国对非“经济掠夺”,使非洲陷入“债务陷阱”,即遭到了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等非洲领导人的驳斥。

中国则需认识到,很多时候谎言不会“不攻自破”。中国在非洲做了实事,更需要“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官方、民间等多种渠道,以详实的数据、案例,向欧美发声,尽力消除西方恶意干扰中非合作的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