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简体繁體
【热点话题】:美国大选 中美关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脱钩
中文英文中英对照
  • 马加力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从文明对话到建立战略信任

2018-05-17
ab.jpg

4月27日到28日,习近平主席和印度总理莫迪在中国武汉举行会晤,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热议。

中印是山水相连的紧密邻邦,双方关系总体来说处于较好状态。但是,由于历史上遗留的边界争端、流亡藏人、战略理念、地区安全等问题,双边关系在某些特定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存在摩擦甚至冲突,特别是去年双方发生了洞朗地区的严重对峙。迄今这场对峙给两国民众留下的心理阴影并未彻底消褪,需要强力修复并继续努力以减少安全疑虑,增加军事互信,保持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在经贸领域,中印经贸关系近年来一改徘徊不前的局面,贸易规模增速达20%以上,相关投资和经济合作出现喜人局面。印度是中国在南亚的第一大承包市场,第二大投资目的地,现有800多家中资企业在印度开展业务。在中国,也有一批投资比较成功的印资企业。不过,从中印两国的经济规模和贸易总量来看,距离所具备的潜力仍有很大差距。

在人文交流领域,双方已经建立14对友好省邦或友好城市。人员交流呈现建交68年来的创纪录水平,大约有2万多印度留学生在中国学习,赴印研修的中国学者呈现日益增多的态势。宝莱坞大片受到中国民众的喜爱。但是,相对于中印两国27亿人口来说,以上的交流则显得远远不够。

中印关系虽有发展,但是彼此互信不足,存在着向上发展动力不足,向下滑落存在风险的情况。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中印双方的这场非正式会晤,特别是精心安排的几次一对一会谈和小规模会谈,让两国领导人之间能够做到坦诚相见,

据悉,习近平与莫迪在许多重大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习近平指出,中印建立互信,应该把握三个重要的要素,一是中印应该是好邻居好伙伴,应视对方为实现发展蓝图的合作伙伴;二是两国的发展壮大是大势所趋,彼此之间是重要的机遇;三是中印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应该本着积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彼此的国际交往。莫迪强调了保持高层战略沟通的必要性,提出三个共同的目标,即共同理念、共同决心和共同愿景。

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印之间的战略互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认识。

第一,要有体察国运的战略观。中共十八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十九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战略。这要求我们在对内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对外政策上努力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印度制订了争取在2047年(独立100周年)成为“伟大的印度”的雄心勃勃的国家发展战略。莫迪政府已经制订了“三年行动议程”,正在绘制到2022年的“新印度”蓝图和“十五年发展规划”。因此,尽量维护相对和平的周边环境,努力减少与邻国特别是同北方邻居的摩擦,进而开展互利的经济合作,恐怕是印度本届政府和未来政府的重要战略追求。中印关系的走向对实现各自的振兴目标,对各自的南亚外交、对大国关系的博弈以及国际舞台的合作极其重要。

第二,要有纵览全局的整体观。从地缘政治的格局来看,美国已经非常清楚地把中国视为战略对手,向中国施加战略压力。同时,它还积极鼓吹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印太战略”,竭力拼凑美日澳印四方联盟。这不能不引起中国的极大关注,而改善和发展与印度的关系是符合中国利益的决策。从中印双边的关系来看,两国在政治上的合作性高于排斥性,经济上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文化上的亲缘性重于冲突性,对多边问题看法的相似性多于相悖性。但是在某些特定的问题上,双边关系起伏跌宕。我们相信中印关于边界问题的谈判特别是双方特别代表关于边界谈判的机制将有效工作,而且很可能会加快节奏,进而争取实现早期收获。在未来出现历史性机会时,双方应该做出政治决断,在实现战略互信的基础上,根据互谅互让的原则,寻求公平合理、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在此之前,双方必须保持边界实际控制线一带的和平与安宁,为进一步强化安全互信乃至战略互信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寻求最终解决边界争端铺垫民意。

第三,要有洞悉古今的历史观。中印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两国彼此相互支持。中印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被写入联合国文件,成为许多国家处理双边关系的基本准则。从当代来看,中印双边关系也出现过几次波折,但是这些波折所持续的时间都非常短暂。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印两国人民都能够从历史发展的高度看待问题,应对矛盾,处理纠纷,尽快寻求历史转圜的机会。